|
公齋四詠·鶴屏 / 作者:皮日休 |
三幅吹空縠,孰寫仙禽狀。
bo耳側以聽,赤精曠如望。
引吭看云勢,翹足臨池樣。
頗似近蓐席,還如入方丈。
盡日空不鳴,窮年但相向。
未許子晉乘,難教道林放。
貌既合羽儀,骨亦符法相。
愿升君子堂,不必思昆閬。
|
|
公齋四詠·鶴屏解釋: 公齋四詠·鶴屏
三幅吹空縠,孰寫仙禽狀。
bo耳側以聽,赤精曠如望。
引吭看云勢,翹足臨池樣。
頗似近蓐席,還如入方丈。
盡日空不鳴,窮年但相向。
未許子晉乘,難教道林放。
貌既合羽儀,骨亦符法相。
愿升君子堂,不必思昆閬。
中文譯文:
在公齋內寫生,畫了三幅鶴的形狀。
耳朵旁倚以聽,紅色的眸子看似在遠望。
展開翅膀觀察云的走勢,翹起腳臨池邊的模樣。
它們頗似即將入眠的床,也像是進入禪房。
整天都無聲無響,終年只是相對而立。
不肯容子晉騎之去,難以馴服它們在道林放飛。
它們的外貌合乎鶴的儀態,骨骼也體現佛教相貌。
愿它們能升入君子的堂上,無需思考昆閬(道教所指的仙境)。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作者在公齋中寫生鶴的情景。詩中的鶴以其神態和形象吸引了作者的目光,它們倚著耳朵聆聽,眼神深邃,猶如在凝視著遠方。鶴展開翅膀觀察著云的運動,高翹著腳站在池邊,仿佛要進入夢鄉,進入禪定的世界。它們整天無聲無響,靜默地相對而立,不與任何人交流。它們的形態和舉止既符合鶴的特點,也呈現出佛教相貌的特色。作者希望它們能升入君子的堂上,意味著作者把它們視為高尚的存在,但又認為它們無需思考道教所指的昆閬(仙境)。
這首詩通過描寫鶴的形態和舉止,表現出了作者對清靜高潔的向往和對禪定、佛教境界的追求。同時也透露出唐代文人士大夫對與自然和動物的情感共鳴的情懷。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深沉的情感,給人一種淡雅高遠的感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