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歌子(楚守周豫出舞鬟,因作二首贈之) / 作者:蘇軾 |
紺綰雙蟠髻,云欹小偃巾。
輕盈紅臉小腰身。
疊鼓忽催花拍、斗精神。
空闊輕紅歇,風和約柳春。
蓬山才調(diào)最清新。
勝似纏頭千錦、共藏珍。
|
|
南歌子(楚守周豫出舞鬟,因作二首贈之)解釋:
詩詞:《南歌子(楚守周豫出舞鬟,因作二首贈之)》
紺綰雙蟠髻,云欹小偃巾。
輕盈紅臉小腰身。
疊鼓忽催花拍、斗精神。
空闊輕紅歇,風和約柳春。
蓬山才調(diào)最清新。
勝似纏頭千錦、共藏珍。
中文譯文:
漂亮的發(fā)髻像螺旋般盤繞,頭上戴著輕盈的紅色頭巾。
面容紅潤秀麗,腰身纖細輕盈。
舞拍子鼓聲時而催促花拍,展現(xiàn)出精神的斗志。
空曠處,輕盈的紅色停歇,和風輕柔地拂過垂柳,如約的春天。
才情如蓬山般最為清新。
勝過千錦纏頭,共同珍藏著美好。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蘇軾在宋代創(chuàng)作的《南歌子(楚守周豫出舞鬟,因作二首贈之)》之一。這首詩以描繪女子出舞的場景為背景,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現(xiàn)了女子的美貌和舞姿的動感。
詩中提到的"紺綰雙蟠髻"和"云欹小偃巾"是對女子發(fā)髻和頭巾的形象描寫,紺綰指的是深藍色的色彩,蟠髻即盤旋的發(fā)髻,形象生動地展現(xiàn)了女子頭發(fā)的造型。云欹小偃巾則描述了頭巾輕盈的樣貌。
接下來,詩中描繪了女子的容貌和身材,紅臉和小腰身都表現(xiàn)出她的美麗和嬌小。
在描寫女子舞蹈的過程中,詩中運用了疊鼓、花拍等形象描寫,展現(xiàn)了舞姿的靈動和活力。疊鼓忽催花拍,形容鼓聲和舞蹈的節(jié)奏相互呼應(yīng),展現(xiàn)出女子斗志昂揚的精神。
最后幾句描繪了女子停下來的場景,"空闊輕紅歇,風和約柳春"表達了舞者在開闊的空地上輕盈地停歇,微風拂過,春天的氣息彌漫。蓬山才調(diào)最清新一句,則贊美了舞者才情的出眾,將其比喻為蓬山,充滿清新的韻味。
最后兩句"勝似纏頭千錦、共藏珍"則是對舞者美麗的贊美。纏頭指的是盤繞在頭上的絲巾,千錦形容絲巾的花紋華麗絢爛,共藏珍表示將其珍藏起來,將舞者的美麗與珍寶相提并論。
整首詩以細膩的描寫展示了女子的美貌和舞姿的動感,通過對細節(jié)的把握,使讀者仿佛置身于舞者的身邊,感受到她的婀娜身姿和動人魅力。詩中運用了形象生動的描寫,以及對舞者才情和美貌的贊美,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首詩表現(xiàn)了蘇軾細膩的觀察力和敏銳的感知能力,展現(xiàn)了他對美的獨特理解和表達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