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亂后卻至近甸有感(乙卯年作) / 作者:韓偓 |
狂童容易犯金門,比屋齊人作旅魂。
夜戶不扃生茂草,春渠自溢浸荒園。
關(guān)中忽見屯邊卒,塞外翻聞有漢村。
堪恨無情清渭水,渺茫依舊繞秦原。
|
|
亂后卻至近甸有感(乙卯年作)解釋: 亂后卻至近甸有感(乙卯年作)
狂童容易犯金門,
比屋齊人作旅魂。
夜戶不扃生茂草,
春渠自溢浸荒園。
關(guān)中忽見屯邊卒,
塞外翻聞有漢村。
堪恨無情清渭水,
渺茫依舊繞秦原。
中文譯文:
逆境之后,離京靠近的地方有感(乙卯年作)
狂癲的童子容易犯京城的城門,
衣衫襤褸的人們成為了流浪的魂靈。
夜晚的大門沒有關(guān)閉,茂盛的草木生長,
春天的水渠自然溢滿荒涼的園子。
關(guān)中突然見到了邊界的士兵,
邊塞之外傳聞著有屯墾的漢人村莊。
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冷酷的清渭水,
依然無情地環(huán)繞著秦原,一片茫茫。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韓偓在亂世之后創(chuàng)作的,表達了詩人對戰(zhàn)亂帶來的苦難和痛苦的深切感受。
首先,詩人以“狂童容易犯金門”來描述亂世時期流離失所的人們,他們的窮苦和無依無靠,在圍城敵國時進退困難。此處金門可以指京城的城門,也可以指金屬制成的城門。其次,詩人寫到“比屋齊人作旅魂”,形容戰(zhàn)亂之后,人們窮困潦倒的境況,無家可歸的流浪狀態(tài)。這一描寫使人們對亂世的慘狀產(chǎn)生了更深的感受。
然后,詩人通過描述“夜戶不扃生茂草,春渠自溢浸荒園”,表現(xiàn)出戰(zhàn)亂帶來的社會秩序的紊亂,以及莊園的荒涼景象。夜晚的大門沒有關(guān)閉,草木繁茂,顯示了亂世時期人們失去了安寧和正常生活的狀態(tài)。水渠也自溢,淹沒了莊園,反映了社會秩序崩潰的景象。
最后,詩人用“關(guān)中忽見屯邊卒,塞外翻聞有漢村”來表現(xiàn)亂世中邊疆地區(qū)的動蕩和重建的跡象。邊塞之上,出現(xiàn)了屯墾邊界的漢人村莊,這是詩人從傳聞中得知的消息。然而,詩人又表示“堪恨無情清渭水,渺茫依舊繞秦原”,清渭水依然無情地環(huán)繞著秦原。這里深含了詩人對于戰(zhàn)亂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苦難和困頓,以及重建困境之中依然難以擺脫的初衷。
整首詩寓意深沉,表達了詩人對戰(zhàn)亂時期人們辛酸和困苦的悲憤之情,同時也表達了對邊界地區(qū)重建和希望的無奈和迷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