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劉評事送海禪和歸山 / 作者:杜荀鶴 |
衲外元無象,言尋那路尋。
問禪將底說,傳印得何心。
未了群山淺,難休一室深。
伏魔寧是獸,巢頂亦非禽。
觀色風驅霧,聽聲雪灑林。
凡歸是歸處,不必指高岑。
|
|
和劉評事送海禪和歸山解釋: 詩詞中文譯文如下:
和劉評事送海禪和歸山
詩人:杜荀鶴
衲外元無象,言尋那路尋。
問禪將底說,傳印得何心。
未了群山淺,難休一室深。
伏魔寧是獸,巢頂亦非禽。
觀色風驅霧,聽聲雪灑林。
凡歸是歸處,不必指高岑。
這首詩描述的是杜荀鶴與劉評事一同送海禪師歸山的情景。詩人用簡練的語言表達了對修行者內心和外在環境的思考和觀察,展示了佛教的禪理思想。
詩中的第一句“衲外元無象,言尋那路尋。”意思是修行者在袈裟外面沒有形象,尋求的是何種修行路線。這句話體現了修行者追求超越表面形象的精神境界。
第二句“問禪將底說,傳印得何心。”表達了對禪修者尋求頓悟的詢問和理解,強調修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第三句“未了群山淺,難休一室深。”通過表述山和房屋的深淺來描繪修行之路的長遠和困難,強調修行者不能滿足于表面的功夫,要深入內心進行內觀和修煉。
第四句“伏魔寧是獸,巢頂亦非禽。”用比喻形象地表達修行者要戰勝內心的煩惱和欲望,不受外部環境的干擾。
第五句“觀色風驅霧,聽聲雪灑林。”通過觀察自然景象,表達了修行者對于外在世界的感受和洞察,強調心境的凈化和超越。
最后一句“凡歸是歸處,不必指高岑。”表明無論修行者走到哪里,歸宿的地方都是一樣的,不需要追求高山深谷,只要心境安定即可。
整體上,這首詩詞通過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修行者追求禪道境地的探索和領悟。描繪了修行者內心與外界的互動,呈現出修行的艱辛與美麗。詩意深遠,賞析意味深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