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陟遐上人游天臺 / 作者:姚合 |
萬疊赤城路,終年游客稀。
朝來送師去,自覺有家非。
石凈山光遠,云深海色微。
此詩成亦鄙,為我寫巖扉。
|
|
送陟遐上人游天臺解釋: 《送陟遐上人游天臺》是唐代詩人姚合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萬疊赤城路,
終年游客稀。
朝來送師去,
自覺有家非。
石凈山光遠,
云深海色微。
此詩成亦鄙,
為我寫巖扉。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詩人送別名為陟遐上人的道士游歷天臺山的情景。赤城路曲折崎嶇,卻很少有游客經過。早晨,詩人來送道士上山,離別之際感到有一種無法言表的思鄉之情。山石潔凈,山光遙遠,云海深邃,海色微茫。詩人認為這首詩可能會被人們看作是平凡無趣的,但他依然寫下這些詩句,把它們鐫刻在山門上。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山路、山光和云海的景色,展現了作者對自然的感悟和對離別的思念之情。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詩人營造了一種寂靜而幽遠的氛圍,表達了他內心深處的情感。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把作者的情感融入自然景觀之中。
詩中的"萬疊赤城路"描繪了曲折復雜的山路,暗示了艱難險阻。"終年游客稀"說明這條路少有游客,更顯得幽靜和荒涼。"朝來送師去,自覺有家非"表達了作者對離別的痛感和對歸家的渴望。"石凈山光遠,云深海色微"通過對山光、云海的描繪,營造出一種寧靜而壯麗的景觀,凸顯了自然的美妙和作者對自然的贊美。
最后兩句"此詩成亦鄙,為我寫巖扉"表明作者自知這首詩可能不會被他人看重,但他仍然將這首詩刻在山門上,表達了對自己創作的堅持和自我價值的認同。
總的來說,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自然景觀的感悟和對離別的思念之情,展示了唐代詩人對山水的獨特情感和對藝術創作的執著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