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夜書事寄兩省閣老 / 作者:姚合 |
天寒漸覺雁聲疏,新月微微玉漏初。
海嶠只宜今日去,故鄉已過十年馀。
發稀豈易勝玄冕,眼暗應難寫諫書。
閣下群公盡高思,誰能攜酒訪貧居。
|
|
冬夜書事寄兩省閣老解釋: 冬夜書事寄兩省閣老
天寒漸覺雁聲疏,新月微微玉漏初。
海嶠只宜今日去,故鄉已過十年馀。
發稀豈易勝玄冕,眼暗應難寫諫書。
閣下群公盡高思,誰能攜酒訪貧居。
譯文:
冬夜書事寄給兩省的閣老
寒天漸漸感到雁聲稀疏,新月微弱玉漏剛開始。
海峽只適宜今天出發,故鄉已過去十年余。
發褪稀疏豈容易勝過法冕,眼睛昏暗應難以寫諫書。
閣下和其他高官們皆有高尚思想,誰能攜帶酒來拜訪貧窮的家。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姚合的作品,通過描寫冬夜的靜寂和自我思考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朝代政治現狀和自身處境的感嘆和思考。
詩的第一句“天寒漸覺雁聲疏”,以冬天寒冷的天氣作為開篇,描述了雁聲逐漸稀疏的景象。這一景象通過寒冷的天氣和離散的雁群,表達了作者對當時政治局面的失望和社會動蕩的暗示。
接著詩句中提到“新月微微玉漏初”,用微弱的新月和剛開始流動的玉漏來表達時間的推移和不斷流逝的感覺,暗示了作者的留戀和對過去的回憶。
接下來的兩句“海嶠只宜今日去,故鄉已過十年馀”,表達了作者對遠離故鄉已經十年的想念和渴望回家的情感。海峽和故鄉成為了作者心靈上的兩個存在,一個是即將離開的現實,一個是已經過去的記憶。
而后的兩句“發稀豈易勝玄冕,眼暗應難寫諫書”,表達了作者對自身身份和能力的懷疑和質疑。發稀暗指自己的頭發稀疏,玄冕指高官的頭發華麗,眼暗指自身的眼力不濟。這些描寫透露了作者對自己在政治上無法有所作為的苦悶和無奈。
最后兩句“閣下群公盡高思,誰能攜酒訪貧居”,表達了作者對高官們的敬佩和希望被理解的愿望。作者希望這些高官們能夠理解普通人的處境和為他們做出改變,愿意和他們坦誠相見。
整首詩通過描寫冬夜的寒冷和靜謐的情景,交織了對政治現狀和個人自身的思考和感慨。作者通過對自然景象和個人內心感受的描繪,表達了對社會和個人命運的思考和回憶,充滿了憂郁和無奈的情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