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拾得古硯 / 作者:姚合 |
僻性愛古物,終歲求不獲。
昨朝得古硯,黃河灘之側。
念此黃河中,應有昔人宅。
宅亦作流水,斯硯未變易。
波瀾所激觸,背面生罅隙。
質狀樸且丑,今人作不得。
捧持且驚嘆,不敢施筆墨。
或恐先圣人,嘗用修六籍。
置之潔凈室,一日三磨拭。
大喜豪貴嫌,久長得保惜。
|
|
拾得古硯解釋: 《拾得古硯》是一首唐代詩詞,作者是姚合。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拾得古硯
僻性愛古物,終歲求不獲。
昨朝得古硯,黃河灘之側。
念此黃河中,應有昔人宅。
宅亦作流水,斯硯未變易。
波瀾所激觸,背面生罅隙。
質狀樸且丑,今人作不得。
捧持且驚嘆,不敢施筆墨。
或恐先圣人,嘗用修六籍。
置之潔凈室,一日三磨拭。
大喜豪貴嫌,久長得保惜。
譯文:
尋找珍愛的古代文物,一整年尋覓不得。
昨天在黃河灘邊,獲得一方古硯。
思及這黃河之中,應該有古人的居所。
居所同樣是流水,而這塊硯石卻未曾改變。
被波浪所沖擊,背面出現裂縫。
質地樸實而丑陋,現代人難以制作。
捧持著卻感嘆不已,不敢施加墨跡。
或許擔心古圣人曾用修六籍來雕琢此硯。
將其放在清潔的房間,每日三次磨拭。
喜愛者多,豪貴者嫌棄,久久保持珍惜。
詩意和賞析:
《拾得古硯》表達了對古代文化和古代物品的向往和珍視之情。詩人姚合在詩中描述了他努力尋找古代硯臺的過程,以及最終在黃河灘邊找到一方古硯的喜悅。他想到這古硯曾在黃河中存在的可能,而黃河又是古代文明的發源地,因此硯臺所承載的歷史感和文化情懷使他為之感嘆。
詩中描寫了這方古硯的特點,它質樸且丑陋,與現代的硯臺相比不具備制作的條件。然而,這并不能減損詩人對其的珍視,反而使他更加敬畏,不敢在其上施加筆墨。
詩人還提到了古代圣人可能曾用修六籍(古代的一種刻書工具)來雕琢這方硯臺,這進一步強調了硯臺的歷史價值和重要性。
最后,詩人展示了對這方古硯的保護和珍惜之心,將其放在潔凈的房間中,每天都進行精心的磨拭,以保持其良好的狀態。然而,他也意識到,雖然他對這方古硯如此鐘愛,但在富貴人士眼中,它可能被嫌棄。
整首詩表達了對古代文化遺產和傳統工藝的珍視和保護之情,通過對一方古硯的描寫和贊美,向讀者傳遞了一種對歷史的敬畏和對傳統價值的反思。《拾得古硯》是一首唐代詩詞,作者是姚合。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拾得古硯
僻性愛古物,終歲求不獲。
昨朝得古硯,黃河灘之側。
念此黃河中,應有昔人宅。
宅亦作流水,斯硯未變易。
波瀾所激觸,背面生罅隙。
質狀樸且丑,今人作不得。
捧持且驚嘆,不敢施筆墨。
或恐先圣人,嘗用修六籍。
置之潔凈室,一日三磨拭。
大喜豪貴嫌,久長得保惜。
譯文:
尋得古代硯臺,平日難覓蹤。
昨日獲一方,黃河灘邊旁。
黃河中既有,昔人居其旁。
居處如流水,硯石不曾更。
波浪侵擊處,背面生裂痕。
質樸又丑陋,今人難再造。
撫持心驚嘆,不敢施墨跡。
恐怕先圣人,曾用修六籍。
置于潔凈室,每日三次磨拭。
喜愛者滿懷,豪貴者不屑。
詩意和賞析:
《拾得古硯》表達了對古代硯臺的喜愛和珍視之情。詩人姚合在詩中描述了他長時間尋覓古硯的努力,終于在昨天在黃河灘邊找到一方古硯,給他帶來了喜悅和滿足感。他想到這方古硯可能曾經在黃河中被古人使用過,因為黃河是古代文明的發源地,所以硯臺上有著古人的痕跡。他認為這方硯臺和古代人的居所一樣,都如同流水一般,而這塊硯石卻沒有變化。在波浪的沖擊下,硯臺背面產生了裂痕,雖然質樸且丑陋,但現代人卻無法制作出同樣的硯臺。他捧持著這方古硯,感到驚嘆和敬畏,不敢在上面寫字。他擔心古代圣人曾使用修六籍(一種刻書工具)來雕琢這方硯臺,這進一步強調了硯臺的歷史價值和重要性。為了保護這方古硯,他將其放在干凈的房間里,每天磨拭三次,以保持其良好的狀態。但是,他也知道,盡管他對這方古硯非常珍視,但在富貴人士眼中,它可能會被嫌棄和不屑一顧。
整首詩表達了對古代文物和傳統文化的珍視和保護之情。詩人通過對古硯的描寫,表達了對歷史的敬畏和對傳統價值的反思。他將這方古硯視為一件珍貴的文物,用心保護,并表達了對古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