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涼州行 / 作者:王建 |
涼州四邊沙皓皓,漢家無人開舊道。
邊頭州縣盡胡兵,將軍別筑防秋城。
萬里人家皆已沒,年年旌節發西京。
多來中國收婦女,一半生男為漢語。
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
驅羊亦著錦為衣,為惜氈裘防斗時。
養蠶繰繭成匹帛,那堪繞帳作旌旗。
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
|
|
涼州行解釋: 《涼州行》是一首唐代王建寫的詩,描繪了涼州當前的狀況和生活風貌。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涼州四邊沙皓皓,
漢家無人開舊道。
邊頭州縣盡胡兵,
將軍別筑防秋城。
萬里人家皆已沒,
年年旌節發西京。
多來中國收婦女,
一半生男為漢語。
蕃人舊日不耕犁,
相學如今種禾黍。
驅羊亦著錦為衣,
為惜氈裘防斗時。
養蠶繰繭成匹帛,
那堪繞帳作旌旗。
城頭山雞鳴角角,
洛陽家家學胡樂。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涼州的景象,并通過生動的描述展現了涼州的特色和特殊歷史背景。
涼州四邊沙皓皓,漢家無人開舊道。詩的開頭描述了涼州四周都是廣袤的沙漠,由于天涯海角的遙遠,漢家的人們已經很久沒有開辟舊道了。
邊頭州縣盡胡兵,將軍別筑防秋城。接下來的兩句描述了邊境的州縣都被胡人占據,將軍們建筑了防秋城。這反映了涼州在唐朝時的邊防形勢。
萬里人家皆已沒,年年旌節發西京。這兩句表達了涼州的人家幾乎都已經被胡人消滅殆盡,每年也有一些胡人的旌節送往西京。
多來中國收婦女,一半生男為漢語。這兩句描述了胡人常來中國一帶收取婦女,其中一半生下的孩子都講漢語。這反映了涼州的混雜文化和民族融合。
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這兩句描繪了胡人舊日不務農耕,但現在開始學習種植禾黍,這也反映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驅羊亦著錦為衣,為惜氈裘防斗時。這兩句描述了胡人養羊也穿錦繡的衣裳,而氈裘則用來防御戰斗時的寒冷。這一描寫反映了涼州豐富的商品交流和文化的融合。
養蠶繰繭成匹帛,那堪繞帳作旌旗。這兩句描述了胡人在涼州養蠶,織繭做成絲綢,然后用來制作帳幕和旌旗。這一描寫反映了涼州的絲綢產業和文化交流。
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這兩句表達了涼州城頭的山雞叫聲和洛陽的家家都在學習胡人的音樂。這也反映了涼州與其他地區的文化交流和影響。
整體而言,《涼州行》通過描寫涼州的景象和生活風貌,展現了涼州的特殊歷史背景和文化交流融合。同時,這首詩也反映了唐代邊疆地區的邊防形勢和民族融合的復雜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