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箜篌引 / 作者:姜夔 |
箜篌且勿彈,老夫不要聽。
河邊風(fēng)浪起,亦作箜篌聲。
古人抱恨死,今人抱恨生。
南鄰賣妻者,秋夜難為情。
長安買歌舞,半是良家婦。
主人雖愛憐,賤妾那久住。
緣貧來賣身。
不緣觸夫怒。
日日登高樓,悵望宮南樹。
|
|
箜篌引解釋: 《箜篌引》是宋代詩人姜夔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箜篌且勿彈,老夫不要聽。
河邊風(fēng)浪起,亦作箜篌聲。
古人抱恨死,今人抱恨生。
南鄰賣妻者,秋夜難為情。
長安買歌舞,半是良家婦。
主人雖愛憐,賤妾那久住。
緣貧來賣身,不緣觸夫怒。
日日登高樓,悵望宮南樹。
譯文:
請暫停彈奏箜篌,老夫不愿聆聽。
河邊的風(fēng)浪涌起,仿佛也奏出了箜篌的聲音。
古人抱恨而死,今人抱恨而生。
南鄰有人賣妻,秋夜難以不感傷。
長安城中買來的歌舞,其中有一半是出身良好的婦女。
盡管主人對她們充滿愛憐,可賤妾卻不能長久寄居。
因貧窮而來賣身,卻并非因觸怒丈夫。
每日登上高樓,苦思望宮殿南邊的樹。
詩意和賞析:
《箜篌引》是一首揭示社會現(xiàn)實的詩詞,通過描繪兩個層面上的情景,反映了古代社會的悲涼和女性的無奈。
在第一段中,作者姜夔表達(dá)了他對箜篌音樂的抵制,他似乎對這種樂器所代表的社交和娛樂活動持有一種冷漠和反感的態(tài)度。他將河邊的風(fēng)浪與箜篌的聲音相聯(lián)系,形象地傳達(dá)了他對社會動蕩和瑣碎娛樂的厭倦之情。
第二段中,姜夔通過描述長安城中買來的歌舞表演,揭示了士人對于這些良家婦女的興趣。盡管主人對這些婦女充滿愛憐,但賤妾們不能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久地生活。詩中的"賤妾"一詞可能指的是被迫賣身以生存的婦女,她們的境遇并不幸福。
整首詩表達(dá)了對社會不公和女性命運的關(guān)切,以及對現(xiàn)實世界的失望和無奈之情。姜夔以簡明的語言和生動的意象,表達(dá)了對社會弊端的思考和對人生境遇的憂慮,從而引發(fā)讀者對于社會倫理和人性的深度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