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曲獻仙音 / 作者:姜夔 |
齋下瞰湖山,光景奇絕。
予數(shù)過之,為賦此
虛閣籠寒,小簾通月,暮色偏憐高處。
樹隔離宮,水平馳道,湖山盡入尊俎。
奈楚客淹留久,砧聲帶愁去。
屢回顧。
過秋風、未成歸計。
誰念我、重見冷楓紅舞。
喚起淡妝人,問逋仙、今在何許。
象筆鸞箋,甚而今、不道秀句。
握平生幽恨,化作沙邊煙雨。
|
|
法曲獻仙音解釋: 《法曲獻仙音》是宋代姜夔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
齋下瞰湖山,光景奇絕。
我數(shù)次路過此地,為了寫下這空閣寒冷的景象,
小簾透出月光,暮色中格外憐憫高處。
樹木隔開宮殿,水面平鋪馳道,
湖山景色盡收于我尊貴的筆墨之中。
然而,我這楚地的客人滯留已久,砧聲帶著愁緒漸行遠去。
屢次回首,秋風吹過,我依然未能完成歸程的決心。
誰會懷念我,重逢時寒楓紅舞的景象呢?
喚醒那淡妝的佳人,問問那途中的仙人,他如今身在何處。
我曾用筆如鸞,縱然今天,也無法道盡那美妙的句子。
握緊我一生的幽怨,化作沙灘上的雨霧。
這首詩詞描繪了齋下俯瞰湖山的壯麗景色,通過詩人的描寫,展示了湖山之美的奇絕之處。詩人在齋前多次路過這個地方,為了將這美景描繪下來而寫下這首詩詞。詩中以冷閣、透過小簾的月光、高處的暮色等細膩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這美景的憐憫和贊嘆之情。
然而,詩人自己是楚地的客人,滯留在此已久,砧聲帶著愁緒逐漸遠去。他屢次回顧,秋風吹過,但仍未能下定決心完成歸程。詩人對自己的歸期和歸途充滿了思念和迷茫。
詩詞的后半部分,詩人借景抒懷,表達了對舊時美好景象的懷念,并希望能再次重逢寒楓紅舞的景象。他喚醒那化淡妝的佳人,詢問途中的仙人,問他如今身在何處。
最后兩句以象征手法描繪了詩人對生活的抱怨和無奈,他用詩筆握緊了自己一生的幽怨,將其化作沙灘上的雨霧,表達了自己的心情和情感。
整首詩詞以細膩的描寫和抒懷表達了詩人對美景的贊嘆和思念之情,以及對生活的煩惱和無奈之感。通過景物的描繪和情感的抒發(fā),詩人展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和對人生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