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鷓鴣天(十六夜出) / 作者:姜夔 |
輦路珠簾兩行垂。
千枝銀燭舞僛々。
東風歷歷紅樓下,誰識三生杜牧之。
歡正好,夜何其。
明朝春過小桃枝。
鼓聲漸遠游人散,惆悵歸來有月知。
|
|
鷓鴣天(十六夜出)解釋: 《鷓鴣天(十六夜出)》是宋代姜夔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輦路珠簾兩行垂。
御路上,珠簾垂下來。
千枝銀燭舞僛々。
千根銀燭閃爍搖曳。
東風歷歷紅樓下,
東風吹拂紅樓下,
誰識三生杜牧之。
有誰能認識到杜牧過去的三世?
歡正好,夜何其。
歡樂正盛,夜晚如此美好。
明朝春過小桃枝。
明天春光將過小桃花枝。
鼓聲漸遠游人散,
鼓聲逐漸遠去,游人散場,
惆悵歸來有月知。
悲傷地歸來,只有月亮知曉。
這首詩詞以婉約的筆觸描繪了一個夜晚的場景。詩人通過描寫輦路上的珠簾、銀燭和紅樓,以及東風的吹拂,展現了宴會的熱鬧和歡樂氛圍。在這個歡樂的夜晚,詩人思索著杜牧的三生之謎,表達了對杜牧才華橫溢的贊嘆和對他過去經歷的好奇。
然而,詩人在歡樂之中也感到一絲憂傷。他在望著明天的到來,感嘆春光即將離去,暗示著時光的流轉和美好的瞬間的短暫。隨著鼓聲漸行漸遠,游人紛紛散去,詩人的心情也變得惆悵。他感覺到歸來的路上只有月亮作為默默的見證者,了解他內心的悲傷。
整首詩詞通過細膩的描寫和含蓄的表達,將歡樂與憂傷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它既展示了人世間的歡愉與喧囂,又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轉的感慨以及對生命短暫的思考。這種細膩的情感描繪和對時光流逝的思索是姜夔作品的典型特點,也體現了宋代婉約派詩人的寫作風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