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捉搦歌 / 作者:張祜 |
門上關,墻上棘,窗中女子聲唧唧。
洛陽大道徒自直。
女子心在婆舍側,嗚嗚籠鳥觸四隅。
養男男娶婦,養女女嫁夫。
阿婆六十翁七十,不知女子長日泣,從他嫁去無悒悒。
|
|
捉搦歌解釋: 《捉搦歌》是唐代張祜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捉搦歌
門上關,墻上棘,窗中女子聲唧唧。
洛陽大道徒自直。女子心在婆舍側,
嗚嗚籠鳥觸四隅。養男男娶婦,
養女女嫁夫。阿婆六十翁七十,
不知女子長日泣,從他嫁去無悒悒。
中文譯文:
門上關,墻上有荊棘,窗戶里傳來女子啜泣聲。
洛陽大道筆直而行,女子的心在母家旁邊,
啜泣聲如困在籠中的鳥兒,四面觸碰著囚籠的邊角。
養兒子讓他娶妻,養女兒讓她出嫁。
奶奶六十歲,爺爺七十歲,
他們不知女兒日日長時間地哭泣,她從他們這兒嫁走后無憂無慮。
詩意和賞析:
《捉搦歌》是一首描寫婦女嫁出后的悲涼境況的詩詞。詩中通過描繪門、墻、窗三個場景,以及女子的啜泣聲,展現了女子離開故鄉,嫁到他人家庭后的無奈和孤獨。詩中的門上關和墻上棘象征著外界的隔絕和阻礙,窗中女子的啜泣聲折射出她內心的痛苦和無助。
詩人以洛陽大道的筆直形容社會的正常發展,但女子的心卻留在了娘家。她的哭泣聲如同被困在籠中的鳥兒,四面受限,無法自由飛翔。這種形象描繪了女子在新婚家庭中的束縛和局促感。
詩人用養男男娶婦,養女女嫁夫的句子,反映了傳統社會中對男女角色的刻板定位和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同時,詩中的阿婆六十翁七十,不知女子長日泣的描寫,展現了女子在嫁妝后的生活中無人關注和理解的遭遇。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揭示了女子在嫁妝后的困境和內心的痛苦,表達了對傳統婚姻制度的思考和對女性處境的關切。它在唐代的文學作品中獨具一格,通過個別的細節刻畫,展現出生動的形象和深刻的情感,給人以思考和共鳴的空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