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懷匡山山長二首 / 作者:貫休 |
白石峰之半,先生好在么?卷簾當大瀑,常恨不如他。
杉罅龍涎溢,潭坳石發多。
吾皇搜草澤,爭奈謝安何。
見說面前峰,尋常醉亦登。
雨余多菌出,燒甚古崖崩。
覓句曾沖虎,耕田半為僧。
聞名多歲也,常恨不飛騰。
|
|
懷匡山山長二首解釋: 《懷匡山山長二首》是唐代貫休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我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白石峰之半,先生好在么?
卷簾當大瀑,常恨不如他。
杉罅龍涎溢,潭坳石發多。
吾皇搜草澤,爭奈謝安何。
見說面前峰,尋常醉亦登。
雨余多菌出,燒甚古崖崩。
覓句曾沖虎,耕田半為僧。
聞名多歲也,常恨不飛騰。
詩詞中描繪了匡山的壯麗景色,以及詩人對自己才華和成就的懷疑和不滿。以下是對詩詞的分析:
詩詞開篇以白石峰為背景,問候先生是否安好。白石峰是匡山的一處山峰,詩人向先生問好,暗示他對先生的敬仰和尊重。接著,詩人描述了匡山上瀑布的氣勢,卷簾即指瀑布飛流直下的景象。詩人常常羨慕瀑布的威勢和自由,認為自己無法比擬。
接下來,詩人描繪了匡山的其他景觀,如杉樹的裂縫中溢出的水珠和潭水中石頭的眾多形態。這些景色形象生動,展示了匡山的自然之美。然而,詩人提到君王搜尋名賢的行為,卻不知道如何評價謝安,暗示詩人對自己的成就和地位感到疑惑和困惑。
在第二首詩中,詩人聽說面前的山峰,平日里即使醉酒也能登上去。這句話表達了詩人對面前的高山的向往和渴望,也顯露了他對自己能力的懷疑。接著,詩人提到雨后山上的多種菌類生長,以及古崖的崩塌。這一描寫表現了匡山的自然環境的變化和多樣性。
詩人回憶起自己曾經勇敢地與虎斗,以及耕田的經歷,表示自己有過一段過人的經歷和成就。然而,現在他只是半為僧侶,暗示他對自己目前的處境感到遺憾。最后,詩人表示自己多年來一直有名,但常常感到無法飛騰,表達了他對自己的追求和渴望。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匡山的自然景色和詩人內心的矛盾情感,表達了詩人對自己才華的懷疑和對更高追求的渴望。詩人通過山水景色的描寫,表達了自然之美與自身局限之間的對比,以及對成就和名譽的矛盾心理。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展現了唐代文人的自我反思和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