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新羅僧歸本國 / 作者:貫休 |
忘身求至教,求得卻東歸。
離岸乘空去,終年無所依。
月沖陰火出,帆拶大鵬飛。
想得還鄉后,多應著紫衣。
|
|
送新羅僧歸本國解釋: 送新羅僧歸本國
忘身求至教,求得卻東歸。
離岸乘空去,終年無所依。
月沖陰火出,帆拶大鵬飛。
想得還鄉后,多應著紫衣。
譯文:
送新羅僧回國
忘掉塵世的身軀,追尋真正的教義,
雖然尋得歸宿,卻又東方歸去。
離開岸邊,乘著風帆飛翔,
一年四季都沒有停歇之處。
月亮沖出陰云,點燃熊熊的篝火,
船帆被大鵬鳥拍打而飛翔。
一直想著回到故土,
應該穿上紫袍。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新羅僧侶追求佛法的旅程。詩人貫休通過描寫僧侶舍棄自我、追求真理的精神,表達了人們對于追求內心真正意義的追求和歸宿的思考。
詩的第一句“忘身求至教”,表明僧侶追求佛法的決心,并且決心要擺脫塵世的束縛。第二句“求得卻東歸”,則表達了僧侶最終選擇回到故鄉的決定。整首詩以“忘身”、“求至教”、“東歸”等詞語為紐帶,展現出僧侶追求精神解放,歸宿的內心動力。
接下來的幾句詩描述了僧侶在回國的旅程中的艱辛和孤獨。他離開岸邊,乘著風帆飛翔,象征著他尋求真理的道路陡峭而困難。他在一年的征程中不停地飄泊,沒有停歇之處。詩中的“月沖陰火出,帆拶大鵬飛”則表達了僧侶對于自己還鄉的期待和憧憬。
詩的最后一句“想得還鄉后,多應著紫衣”,則表明僧侶對于回到故土的向往和渴望。穿上紫衣,象征著他即將成就一個高貴的地位。
整首詩以簡練、清新的語言描繪了僧侶追求真理的旅程。通過描繪僧侶身世和內心決心的轉變,詩意深遠,同時也寓意著人們對于追求自我內心的真正意義和人生歸宿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