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末蘭溪道中作 / 作者:貫休 |
山花零落紅與緋,汀煙濛茸江水肥。
人擔犁鋤細雨歇,路入桑柘斜陽微。
深喜東州云寇去,不知西狩幾時歸。
清平時節何時是,轉覺人心與道違。
|
|
春末蘭溪道中作解釋: 春末蘭溪道中作
山花零落紅與緋,
汀煙濛茸江水肥。
人擔犁鋤細雨歇,
路入桑柘斜陽微。
深喜東州云寇去,
不知西狩幾時歸。
清平時節何時是,
轉覺人心與道違。
譯文:
春末在蘭溪道中作
山上的花朵紛紛落下,有紅色和緋色的。
汀上的煙霧飄渺,江水肥沃。
人們肩負著犁和鋤頭,在細雨中歇息,
在桑樹和柘樹林的路上,傾斜著微弱的陽光。
深深地歡喜東邊的敵寇已經離去,
卻不知道皇帝何時會結束西征歸來。
在這個寧靜平和的時節,何時會來臨,
我開始感覺到人心和道路的背離。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述了一個春末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現實世界的感慨和思考。
詩中以山花和汀煙來烘托春末的寂寥景象,突出自然環境的變化。山花零落,既有紅色又有緋色,暗示著時光的流轉和變遷。汀煙濛茸,江水肥沃,給人一種寧靜和豐富的感覺。
接下來詩人描繪了一個農民在雨中勞動的場景,體現了勞動者的艱辛和豐收的希望。人們背著犁和鋤頭,在細雨中歇息,路上碧綠的桑樹和柘樹傾斜著微弱的陽光,展現了自然和諧與人與自然的親近。
詩的最后兩句寫出了詩人內心的矛盾和疑問。東州的云寇離去讓他深深地歡喜,卻不知道西狩何時歸來,表達了對國家狀況的憂慮與期待。清平時節何時是,轉覺人心與道違,折射出詩人對社會和生活的思考和感嘆。
整首詩以簡潔明了的文字展示了自然景物與人文情懷的結合,情感真摯,意境深遠。通過對景象細致的描繪和內心的疑問,抒發了詩人的憂患意識和對時代的思考,體現了詩人深邃的情感和對現實的思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