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寺后池寄友 / 作者:張籍 |
佛寺連野水,池幽夏景清。
繁木蔭芙蕖,時有水禽鳴。
通溪岸暫斷,分渚流復縈。
伴僧鐘磬罷,月來池上明。
友人竟不至,東北見高城。
獨游自寂寞,況此恨盈盈。
|
|
野寺后池寄友解釋: 野寺后池寄友
佛寺連野水,池幽夏景清。
繁木蔭芙蕖,時有水禽鳴。
通溪岸暫斷,分渚流復縈。
伴僧鐘磬罷,月來池上明。
友人竟不至,東北見高城。
獨游自寂寞,況此恨盈盈。
中文譯文:
佛寺和野水相連,池塘幽靜夏景清。
繁密的樹木遮著蓮花,時常有水禽鳴叫。
小溪岸邊暫時中斷,分流的渚島交錯環繞。
伴著僧人的鐘聲和磬聲停止,月亮升起明亮。
朋友終究沒有到來,只能在東北看到高城。
獨自游玩感覺寂寞,更加因為這份思念而充盈。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張籍寫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通過描繪一個佛寺后面的池塘景色,表達了他的思念之情和寂寞之感。
詩中的佛寺和野水相連,構成了一幅自然而寧靜的景色。詩人用“繁木蔭芙蕖”描繪了池塘邊上的蓮花,暗示了這是一個美麗而清幽的地方。水中的禽鳥時常鳴叫,增添了韻味和生動感。
詩的下半部分,詩人通過描繪池塘的水流和夜晚的月亮,表達了他對友人的思念和期待。詩人望著月亮的到來,期待著友人的到來,但最終友人卻沒有到來,只能通過遠方的高城來尋找他。這種思念之情和寂寞之感透過詩人的筆觸表達出來。
整首詩以自然景色為背景,巧妙地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佛寺后的池塘景色清新寧靜,與詩人內心的思念和寂寞形成鮮明的對比,讓人感受到一種內心的沖突和矛盾。這種情感的表達讓詩意更加豐富,給人以深深的觸動和感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