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律僧 / 作者:張籍 |
苦行長不出,清羸最少年。
持齋唯一食,講律豈曾眠。
避草每移徑,濾蟲還入泉。
從來天竺法,到此幾人傳。
|
|
律僧解釋: 《律僧》是唐代張籍所作,描寫了一位苦行僧人的生活。詩中的僧人苦行多年,身形清瘦,年紀最小。他一日只吃一頓齋食,講佛法時從未有過打瞌睡。為了避免踩踏草地,他總是選擇新的路徑,即便如此,他也會小心地將路上的蟲子重新放回水中。作者稱他所宣揚的佛法是來自天竺(指印度),卻有幾人能真正領悟傳達。
詩中表現了僧人苦行的堅持和克己精神。他不擇艱辛,不求名利,只為了修行,這種恒心和毅力可見一斑。他以齋食為食,不過度養身,身形清瘦,也體現了他對食物的節制和修身養性的追求。他講佛法時始終保持清醒,沒有打瞌睡的情況,這表明他對佛法的虔誠和專注。他避免踏踏草地,將路上的蟲子放回水中,體現了他對生靈的尊重和關懷,展示了他慈悲心和與世界和諧相處的態度。最后,作者提到他所宣揚的佛法來自天竺,傳承不易,只有少數人真正能領悟。這句話暗示了佛法的深奧和僧人修行的難度,以及對真正悟道者的崇敬。
這首詩從苦行僧人的身體修行、精神追求和修身養性等方面展現了他的修行之道和佛法思想。同時,詩中的景物和細節描寫也描繪出了一幅富有生活氣息的場景,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整首詩結構簡潔,選字精練,抒發了僧人的慈悲心、毅力和對佛法的熱愛,表達了作者對修行者的敬佩和向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