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雄寺東樓 / 作者:張籍 |
汾陽舊宅今為寺,猶有當時歌舞樓。
四十年來車馬絕,古槐深巷暮蟬愁。
|
|
法雄寺東樓解釋: 《法雄寺東樓》是唐代張籍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汾陽舊宅今為寺,
猶有當時歌舞樓。
四十年來車馬絕,
古槐深巷暮蟬愁。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法雄寺東樓,它曾經是汾陽地區的一座宅院,如今已經成為一座佛寺。詩人回憶起昔日的景象,曾經在這里有歡歌笑語、繁華熱鬧的歌舞樓。然而,經過四十年的光陰流轉,車馬往來的聲音已經消失不見,只剩下寂靜的古槐和深巷中愁嘆的蟬聲。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法雄寺東樓的描寫,表達了歲月更迭和時光流轉的主題。首先,詩人以寺廟取代了昔日的宅院,傳達了歲月變遷、事物更替的情感。法雄寺的建立象征著世事的變化和人們的信仰轉變。其次,描繪了昔日繁華的歌舞樓,通過對歡聲笑語的描繪,展現了曾經的繁榮景象。然而,車馬的聲音逐漸消失,這反映了時光的流逝和歲月的沖淡。最后,古槐和深巷中愁嘆的蟬聲,給人一種靜寂、憂愁的感覺,表達了詩人對過去時光的懷念和對光陰流逝的感慨。
整首詩詞運用了簡潔明快的語言,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和暗示,營造出一種時光流轉、物是人非的悲涼氛圍。它通過對寺廟和歌舞樓的對比,表達了歲月的無情和人事的更替,呈現出一種時代變遷的主題。詩詞中的景物描寫細膩而含蓄,給人一種靜謐的感覺。整首詩詞通過描寫寺廟和歌舞樓,表達了詩人對過去時光的懷念和對現實的反思,使讀者在詩意的渲染下感受到時光的流逝和歲月的無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