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邙行(一作白邙山) / 作者:張籍 |
洛陽北門北邙道,喪車轔轔入秋草。
車前齊唱薤露歌,高墳新起白峨峨。
朝朝暮暮人送葬,洛陽城中人更多。
千金立碑高百尺,終作誰家柱下石。
山頭松柏半無主,地下白骨多于土。
寒食家家送紙錢,烏鳶作窠銜上樹。
人居朝市未解愁,請君暫向北邙游。
|
|
北邙行(一作白邙山)解釋: 詩詞:《北邙行(一作白邙山)》
朝代:唐代
作者:張籍
洛陽北門北邙道,
喪車轔轔入秋草。
車前齊唱薤露歌,
高墳新起白峨峨。
朝朝暮暮人送葬,
洛陽城中人更多。
千金立碑高百尺,
終作誰家柱下石。
山頭松柏半無主,
地下白骨多于土。
寒食家家送紙錢,
烏鳶作窠銜上樹。
人居朝市未解愁,
請君暫向北邙游。
中文譯文:
北邙道在洛陽北門外,
悲傷的喪車輾過秋草。
車前的人們齊聲唱著薤露歌,
高高的墳墓新近聳立。
朝朝暮暮有人送葬,
洛陽城中人更是眾多。
千金耗費立起高百尺的碑,
最終成為誰家祖先墓下的石頭。
山頂的松柏幾乎無人問津,
地下的白骨多過掩埋的土。
寒食節時家家都在送紙錢,
烏鳶卻將紙錢銜到樹上筑巢。
人們居住在朝市中仍未解愁,
請你暫時離開前往北邙游玩。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唐代洛陽北門外的北邙道景象,表達了作者對充滿悲傷和凄涼氣氛的墓地的觸動和思考。
詩的前兩句描述了北邙道上喪車轔轔,草木凋零的景象,暗示著人們離別和死亡的無情,使整個場景充滿了哀傷。
接下來的兩句描述了人們在喪車前唱薤露歌,薤露是一種植物,象征忠誠和哀思。這里的歌聲表達了對逝者的懷念和緬懷。
之后的兩句描繪了高聳的墳墓,白峨峨形容墳墓的高大和潔白。這表明死者的身份和地位,也反映了社會對于墓地的重視。
接下來的兩句描述了人們朝夕送葬,洛陽城中人更是眾多。這里揭示了唐代洛陽城繁華熱鬧的一面,也暗示了死亡無情而常在。
再之后的兩句描述了立碑和墓碑下的石頭,以及這些石頭最終的歸宿。這反映了人們對于名譽和身份的追求,但最終一切都會歸于虛無。
接下來的兩句描繪了山頂的松柏幾乎無人問津,地下白骨多過土。這里通過對自然界和人類的對比,表達了生死之間的對立和人生的短暫。
最后兩句描述了寒食節時家家送紙錢,烏鳶卻將紙錢銜到樹上筑巢。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紙錢是給逝者的祭品,而烏鳶將紙錢銜到樹上筑巢,暗示了逝者已經離去,不再需要這些祭品,也呼應了生死的對立。
整首詩以北邙道為背景,通過描繪墓地的凄涼景象和人們對死者的緬懷,展現了生死的無常和人生的短暫。詩人通過反思墓地和人世的對比,呼喚讀者暫時離開繁華的都市,前往北邙游玩,以尋找一份寧靜和對生命的思考。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描繪了墓地的景象,并通過對自然和人類的對比,表達了對生死和人生意義的思考。整體氛圍凄涼而悲傷,引發讀者對生命的珍惜和對死亡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