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昔自西濱得蘭數本移藝于庭亦既逾歲…遂寄情于此 / 作者:溫庭筠 |
寓賞本殊致,意幽非我情。
吾常有流淺,外物無重輕。
各言藝幽深,彼美香素莖。
豈為賞者設,自保孤根生。
易地無赤株,麗土亦同榮。
賞際林壑近,泛馀煙露清。
余懷既郁陶,爾類徒縱橫。
妍蚩茍不信,寵辱何為驚。
貞隱諒無跡,激時猶揀名。
幽叢靄綠畹,豈必懷歸耕。
|
|
余昔自西濱得蘭數本移藝于庭亦既逾歲…遂寄情于此解釋: 《余昔自西濱得蘭數本移藝于庭亦既逾歲…遂寄情于此》是唐代溫庭筠的詩作。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我曾經在西濱獲得了幾本蘭花,將其種在庭院里已經過去了一年,我對它們的喜愛已經超過了外界的評價。我常常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對外界的物質追求看得很淡。人們常常說藝術深奧,但事實上它只是美麗芬芳的花莖而已。并不是為了取悅賞賜者,而是為了保護自己獨特的生命。如果互換位置,它們也不會是紅色的枯樹,美麗的土地同樣會給予它們榮耀。賞花林間更為近,泛著余香和清露。我的心情得到了滿足,而你們卻只在追逐名利。你們不會相信花草的美妍,只在意權勢和榮辱。正直和隱逸是沒有跡可尋的,只有在動蕩時期才有人揀選名利。美妙的花叢和綠色的草地,豈一定要歸耕?你們的行為和思想與此無關。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庭院里種植的蘭花為起點,表達了詩人對世俗追求的淡漠和對自然美的欣賞。詩中,詩人把蘭花比喻為藝術,認為它其實并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深奧,只是美麗的花莖而已。而詩人自己對外界的評價和賞賜看得很淡,他認為賞賜與自身的完美與否并無關系。詩人將自己的思想與大部分人相對立,他看重的是內心的滿足和隱逸的生活。最后,詩人諷刺那些只在追逐名利的人,認為他們只注重權勢和榮辱,無法真正理解美和自然。
整首詩詞透露出的思想情感與溫庭筠的隱逸主題和婉約風格相符。詩人在這首詩中表達出自己對名利和權勢的淡然態度,強調個人內心的滿足與真正美的追求。同時,他也對社會上的追逐名利之風進行批判,認為這種追求只是浮華而虛無的表象。與溫庭筠其他的詩作一樣,這首詩充滿了詩人對自然美和內心寧靜的追求,體現了他對隱逸生活和世俗壓迫的抗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