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挽虞滄江提刑三首 / 作者:李曾伯 |
自得滄江勝,歸來伴鶴龜。
晚年尤好易,暇日且論詩。
欲問更生佛,非關二豎醫。
諸生毋試袂,公訓有余師。
|
|
挽虞滄江提刑三首解釋: 《挽虞滄江提刑三首》是宋代李曾伯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以虞滄江為背景,描繪了作者晚年的生活情景和他對詩歌創作的熱愛。
詩詞中沒有提供具體的原文內容,但可以根據描述推測出以下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中的第一句“自得滄江勝”表達了作者對滄江的喜愛與欣賞。滄江作為一條壯麗的江河,給作者帶來了許多愉悅和滿足。
第二句“歸來伴鶴龜”傳達了作者晚年的生活狀態。鶴和龜在中國文化中都被視為長壽的象征,暗示著作者已經進入了晚年階段,享受著寧靜和長壽。
第三句“晚年尤好易,暇日且論詩”表明作者晚年對于周圍的一切更加寬容和容易滿足。在閑暇的日子里,作者喜歡與人討論詩詞,表達了他對詩歌創作的熱愛和對藝術的追求。
第四句“欲問更生佛,非關二豎醫”可能暗示著作者對于生命和人生的思考。詩中的“更生佛”可能指的是一種追求永生和超越凡俗的信仰或理念。作者在此表達出對于內心問題的探索,認為這并不是二童子(醫生)可以解答的。
最后兩句“諸生毋試袂,公訓有余師”顯示出作者在晚年仍然對于教育有所關注。他與學生們一起分享知識,也從學生們那里得到了啟發。這反映了作者對于傳承和教育的重視。
總的來說,《挽虞滄江提刑三首》描繪了李曾伯晚年時對自然、詩歌和人生的思考與追求。他通過欣賞自然景色、與鶴龜為伴、討論詩詞和思考人生的問題,展現了他晚年的寧靜與滿足。同時,詩中還體現了作者對于教育和傳承的關注,以及他對于藝術和哲學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