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挽別大參二首 / 作者:李曾伯 |
早年公已阿戎知,幾與征西履屐隨。
百六椽間無足紀,二三子側每相思。
重來荊渚平生若,寧復苕溪一見之。
哀此哲人今已矣,詩兮豈但哭吾私。
|
|
挽別大參二首解釋: 《挽別大參二首》是宋代李曾伯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挽別大參二首》中文譯文:
早年公已阿戎知,
幾與征西履屐隨。
百六椽間無足紀,
二三子側每相思。
重來荊渚平生若,
寧復苕溪一見之。
哀此哲人今已矣,
詩兮豈但哭吾私。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李曾伯挽別已故大參(官名)的作品。詩中表達了詩人對已逝的朋友的思念和悲痛之情。
詩的前兩句描述了詩人早年與大參一起征戰西部的經歷,他們曾經共同踏過艱險的征途,相互扶持著前行。接著,詩人描繪了他們在百六椽間(指書院或居所)共同學習的情景,這里是他們共同成長的地方,而現在大參已經不在了,詩人感到無限惋惜。詩的下半部分,詩人描述了自己重游荊渚(地名,指江南地區)時的感受,雖然曾經與大參在這里相識,但大參已經不在身邊。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已故朋友的哀悼之情,他認為這首詩并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私人感傷,而是為了表達對這位哲人的哀思。
整首詩詞通過描繪詩人與已故大參的過往和思念,表達了對友誼的珍重和對逝去朋友的哀悼之情。同時,詩人也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自己在重游舊地時對逝去友人的思念之情。這首詩詞既表達了個人情感,又具有普遍的人情之感,展現了詩人對友誼和生命的深切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