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調歌頭 / 作者:李曾伯 |
一段太清境,誰幻出階坳。
不知身住何處,爽氣逼霜袍。
但見人間一樣,似夜又還非夜,棲鳥不安巢。
認得在塵世,禁鼓二更敲。
最_看,來竹底,上梅梢。
幾家朱戶,不如兒女醉蓬茅。
誰把琴聲三弄,不管騷人幽趣,似向曲中嘲。
長嘯賦赤壁,有酒更無肴。
|
|
水調歌頭解釋: 《水調歌頭》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李曾伯。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一段太清境,誰幻出階坳。
不知身住何處,爽氣逼霜袍。
但見人間一樣,似夜又還非夜,棲鳥不安巢。
認得在塵世,禁鼓二更敲。
最_看,來竹底,上梅梢。
幾家朱戶,不如兒女醉蓬茅。
誰把琴聲三弄,不管騷人幽趣,似向曲中嘲。
長嘯賦赤壁,有酒更無肴。
詩意:
《水調歌頭》描繪了一種清幽的境地,作者感嘆人世間的虛幻和離愁。詩中表現了作者對于塵世的疏離感和對自然的追求。詩人在這種境地中,感受到了一種超脫塵世的爽朗氣息,仿佛能逼近霜寒的衣袍。他看到了人世間的景象,似乎是夜晚卻又不完全是夜晚,棲息的鳥兒也無法安頓巢穴。
詩人認識到自己身處塵世之中,禁鼓聲在凌晨兩點敲響,這象征著世俗的喧囂和繁忙。然而,他最喜歡看到的是竹林底下、梅花枝頭的景象。與這些美景相比,紅墻朱戶的富貴并不如兒女們在茅草屋中醉意橫流。
詩人質問誰在彈奏著琴聲,不管世間的紛擾和文人的幽趣,仿佛在嘲笑這些瑣碎的事物。最后,他長嘯并賦詩《赤壁賦》,雖然有酒卻沒有美食作為伴侶。
賞析:
《水調歌頭》以清新、淡雅的筆觸描繪了一種超脫塵世的意境。詩人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對塵世的疏離和對清幽境地的向往。詩中的意象形象生動,用詞簡練,給人以清新脫俗的感覺。
詩人以凡夫俗子的身份,超越了塵世的繁華和瑣碎,將自己的心境投射到自然景物之中,借以表達對紛擾世事的疲倦和對自由自在的追求。整首詩詞以清新、淡雅的語言展示了作者內心的超脫和對自然的熱愛,具有一定的禪意和隱逸情懷。
通過長嘯賦赤壁,詩人表達了對歷史人物的敬仰和對壯麗景色的贊美,也彰顯了自己的豪情壯志。整首詩詞既有對塵世的冷眼觀察,又有對自然的傾慕,展示了作者獨特的審美情趣和人生態度。
《水調歌頭》這首詩詞展現了李曾伯對于塵世的疏離感和對自然的追求。詩中的境界清幽而超脫,表達了作者對現實世界的冷漠和對自然境界的向往。
詩詞開篇寫道:“一段太清境,誰幻出階坳。”這里的“太清境”指的是超凡脫俗的境地,作者驚嘆于這個境地的出現,卻不知道自己身處何處。接著描述了清新的氣息逼近霜寒的衣袍,表現出一種遠離塵囂的感覺。詩句“但見人間一樣,似夜又還非夜,棲鳥不安巢”描繪了一種在世俗中感到陌生的境遇,仿佛夜晚卻不完全是夜晚,鳥兒也無法安頓巢穴,暗示了作者對塵世的疏離和對自然的向往。
接下來的幾句寫到了作者認識到自己身處塵世之中,禁鼓在凌晨兩點敲響,象征著世俗的喧囂和繁忙。然而,作者最喜歡看到的是竹林底下、梅花枝頭的景象,意味著對自然的追求和對簡樸生活的向往。
詩中出現了“朱戶”和“兒女醉蓬茅”,通過對比,表達了作者對紅墻朱戶的富貴生活的不屑與對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的向往。
最后,詩人問道:“誰把琴聲三弄,不管騷人幽趣,似向曲中嘲。”這句話暗示了作者對瑣碎事物的嘲諷和對自由自在的追求。最后一句“長嘯賦赤壁,有酒更無肴”則表現了作者豪情壯志和對歷史人物的敬仰,雖然有酒卻沒有美食作為伴侶,體現了作者超越塵世的追求和對高尚境界的追尋。
整首詩詞以清新、淡雅的語言描繪了一種超脫塵世的意境,表達了作者對塵世的疏離和對自然的向往。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和對塵世的反思,詩人展示了自己獨特的審美情趣和人生態度,具有一定的禪意和隱逸情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