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靈鷲 / 作者:王之道 |
我聞西靈鷲,幽奇冠龍舒。
山神知我來,夜雨自滌除。
籃舁犯霏微,敢憚石徑紆。
清風偃林柯,征衣盡沾濡。
樵人向我言,君行欲何如。
松杉已在望,尚有七時馀。
崎嶇雨過水,蹊云上天衢。
飛樓及涌殿,崢嶸映浮屠。
幽鳥若相喜,好音弄笙竽。
為言一宿覺,何妨更踟躕。
|
|
西靈鷲解釋: 《西靈鷲》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王之道。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我聞西靈鷲,幽奇冠龍舒。
當我聽聞西方的靈鷲,它佩戴著神秘的龍冠展翅飛翔。
這里的西靈鷲是指神秘的仙鶴,給人一種神奇而宏偉的印象。
山神知我來,夜雨自滌除。
山神知曉我前來,夜雨洗凈了身上的塵垢。
這里的山神是指山中的神靈,暗示作者在山林中的行程。
籃舁犯霏微,敢憚石徑紆。
背簍扛在背上,即使是微弱的雨霧,也不敢怠慢,小心翼翼地蜿蜒石徑。
這里的籃舁是指背簍,作者形容自己行走在崎嶇的山路上,不敢掉以輕心。
清風偃林柯,征衣盡沾濡。
清風吹拂樹林,征途中的衣袍盡濕。
作者描述了清風吹拂山林的景象,同時也描繪了自己行走在雨中的情景。
樵人向我言,君行欲何如。
一位樵夫向我說話,詢問我的旅行目的。
樵人代表著山中的居民,作者與他們有著對話,突顯出人與自然的和諧。
松杉已在望,尚有七時馀。
松樹和杉樹已經出現在視野中,離目的地還有大約七個時辰的路程。
這里的松杉是山林中常見的樹木,作者在途中看到了它們,意味著離目的地已經很近。
崎嶇雨過水,蹊云上天衢。
行進在崎嶇的山路上,雨水流過小溪,蜿蜒向上,直上云端。
作者描繪了山路蜿蜒曲折,雨水流動的情景,給人以壯美的感受。
飛樓及涌殿,崢嶸映浮屠。
高樓和宏偉的殿宇,屹立在濃密的云霧中,映照著高聳的佛塔。
這里描繪了山中的景觀,給人以莊嚴肅穆的氛圍。
幽鳥若相喜,好音弄笙竽。
幽靜的鳥兒仿佛歡喜起來,發出悅耳的笙竽之音。
作者用比喻描繪了山中的鳥鳴聲,給人以寧靜和歡樂的感覺。
為言一宿覺,何妨更踟躕。
雖然有人建議我在此地過夜,但我仍然猶豫不決。
這里表達了作者對于是否在山中過夜的猶豫,突顯了他對旅行的思考和決策的權衡。
《西靈鷲》這首詩詞以山林之行為題材,通過描繪作者在山中的旅程,展現了山林的神秘、壯美和寧靜。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等,使得詩詞更加生動有趣。
詩詞的開頭即以西靈鷲為引子,揭示了山中的奇妙景象。接著,描述了作者行走在山中的艱辛和細膩之處,如背簍受雨霧的影響、衣袍濕潤等,展現了作者對自然環境的敏感和細致觀察。
詩中出現的樵人則代表了山中的居民,與作者進行對話,突顯了人與自然的和諧與交流。而隨后的描繪山中的景觀,如松杉、飛樓、涌殿和浮屠,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同時又以幽鳥歡喜的形象,賦予了詩詞一絲歡樂和寧靜。
最后幾句詩則呈現了作者在決定是否過夜時的猶豫和思考,使得整首詩詞更具人情味和思考性。通過這種展示,詩詞在描繪山中景色的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思考和對旅行的體驗。
總體而言,這首《西靈鷲》以山林之行為背景,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和對個人情感的展現,傳達了一種對于山林的贊美和對旅行的思考。詩詞以其細膩的描寫和獨特的意象,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