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調歌頭(和張文伯對月詞) / 作者:王之道 |
斜陽明薄暮,暗雨霽涼秋。
弱云狼藉,晚來風起,席卷更無留。
天外老蟾高掛,皎皎寒光照水,金璧共沈浮。
賓主一時杰,傾動庾公樓。
渡銀漢,D54C玉露,勢欲流。
不妨吟賞,坐擁紅袖舞還謳。
暗祝今宵素魄,助我清才逸氣,穩步上瀛洲。
欲識瀛洲路,雄據六鰲頭。
|
|
水調歌頭(和張文伯對月詞)解釋: 《水調歌頭(和張文伯對月詞)》是王之道寫的,描繪了一個傍晚的景象。詩中有許多意象,表達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贊美和向往。整首詩通過獨特的意象和形象語言,展示了自然景物的美感,同時也傳達了對自由與理想的向往。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斜陽明薄暮,暗雨霽涼秋。
弱云狼藉,晚來風起,席卷更無留。
天外老蟾高掛,皎皎寒光照水,金璧共沈浮。
賓主一時杰,傾動庾公樓。
渡銀漢,D54C玉露,勢欲流。
不妨吟賞,坐擁紅袖舞還謳。
暗祝今宵素魄,助我清才逸氣,穩步上瀛洲。
欲識瀛洲路,雄據六鰲頭。
詩意和賞析:
《水調歌頭》描繪了一個傍晚的景象,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斜陽下的世界。詩中的意象豐富多樣,通過描寫秋天的景色、天空中的云彩和明亮的月光,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贊美和向往。
詩中的“暗雨霽涼秋”,形象地描繪了暮秋時節的天氣和氛圍。詩人通過形容“弱云狼藉,晚來風起,席卷更無留”,表達了風起云涌的場景,也隱含了逝去的時光不復返的主題。
詩中的“天外老蟾高掛,皎皎寒光照水,金璧共沈浮”,將月亮比喻為高掛在天外的老蟾,形象地描繪了明亮的月光照耀在水面上的美景。這里的金璧共沈浮也暗示了光陰的流轉,寓意著人生的短暫而珍貴。
詩的最后,作者表達了對清才和自由的向往。他希望通過吟賞和歌舞來表達對美的熱愛,同時希望自己的才華和氣概能夠得到提升,穩步達到理想的境地。最后兩句“欲識瀛洲路,雄據六鰲頭”,表達了詩人渴望探索未知領域并取得成功的愿望。
整首詩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個美麗的傍晚景象,并借此表達了作者對美好事物、自由與理想的向往。同時,通過豐富的意象和形象語言,詩人創造了一種夢幻般的氛圍,讓讀者在閱讀中沉浸于詩人的美好想象和情感世界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