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鐃歌鼓吹曲十二篇·李軌保河右師臨之…河右平第七 / 作者:柳宗元 |
河右澶漫,頑為之魁。
王師如雷震,昆侖以頹。
上聾下聰,驁不可回。
助仇抗有德,惟人之災。
乃潰乃奮,執縛歸厥命。
萬室蒙其仁,一夫則病。
濡以鴻澤,皇之圣。
威畏德懷,功以定。
順之于理,物咸遂厥性。
|
|
唐鐃歌鼓吹曲十二篇·李軌保河右師臨之…河右平第七解釋: 唐鐃歌鼓吹曲十二篇·李軌保河右師臨之…河右平第七
河右澶漫,頑為之魁。
王師如雷震,昆侖以頹。
上聾下聰,驁不可回。
助仇抗有德,惟人之災。
乃潰乃奮,執縛歸厥命。
萬室蒙其仁,一夫則病。
濡以鴻澤,皇之圣。
威畏德懷,功以定。
順之于理,物咸遂厥性。
中文譯文:
河右地區泛濫成災,愚民為災害的首惡。
王師的威勢如雷霆震動,昆侖山都被摧毀。
上層聾啞無能,下層聰明受奴役,頑固無法回頭。
他們幫助惡人抵擋有德之人,只會給人們帶來災難。
后來他們潰敗,重新振奮,接受命運的束縛。
萬民都感受到他的仁德,但個別人卻受苦不堪。
像大雁給予江河的滋潤,皇帝也寬恕了他們。
威嚴是畏懼德行的,功績可以穩定。
只有順應天理,萬物才能發揮自己的天性。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河右地區的情況以及其中的腐敗和劣勢。作者通過對比河右地區的頑固、聾啞無能的統治者和被奴役的人民與善良、有德之人的對比來暗示社會的困境。他指出,縱使個別人能夠感受到仁德的庇護,但整個社會的病痛并未得到解決。最終,作者提出了要順應天理,才能實現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這首詩將社會的不公、腐敗和劣勢寫得淋漓盡致,通過對比和反襯,展示出了作者對于社會倫理和政治的關注和思考。詩中表達了對于仁德和德行的崇高追求,以及尊重天理、順應天命的觀點。整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揭示了社會的黑暗和個別人物的光明,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和批判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