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纻辭上蘇翰林二首 / 作者:晁補之 |
上山割白纻,山高葉摵摵。
持歸當戶績,為君為絺绤。
不惜潔如霜,畏君莫我即。
誰言菖蒲花,可聞不可識。
|
|
白纻辭上蘇翰林二首解釋: 《白纻辭上蘇翰林二首》是宋代晁補之所作的詩詞。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上山割取白色絲布,山峰高聳,葉子沙沙作響。
將這些白絲歸還給朝廷,用于制作君王的服裝。
我不惜舍棄自己的純潔,只為迎合君王的需要。
我不敢稍有怠慢,生怕君王對我不滿。
有人說菖蒲花的香氣,能聞而無法辨別。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晁補之作為蘇翰林(朝廷官員)上山割取白纻絲布的情景。白纻是一種貴重的絲織品,用于制作君王的服裝。晁補之毫不吝惜自己的潔白之身,將這些純潔的白絲歸還給朝廷,以完成自己的職責和義務。他忠誠地為君王服務,不敢有絲毫怠慢之意,生怕得罪君王。最后,他借用菖蒲花的比喻,表達了菖蒲花香氣的獨特,雖然能聞到香氣,卻無法辨別是菖蒲花的特征。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作者晁補之對君王的忠誠和為官員應盡的職責的理解。他將自己的純潔和潔白之身歸還給朝廷,以完成制作君王服裝的任務,展現了他對朝廷的忠誠和奉獻精神。
詩中的"白纻"象征著純潔和高貴,晁補之不惜割取山上的白纻絲布,表達了他對君王的無私奉獻。他雖然懷有一定的畏懼,生怕君王對自己不滿,但依然毫不猶豫地將白纻歸還,表現出了作為一名官員對國家和君王的忠誠。
最后兩句以菖蒲花作為隱喻,表達了菖蒲花的獨特香氣,只能聞到卻無法辨別的意境。這里可能暗示著晁補之的無私奉獻和忠誠,雖然不能被人完全理解和認識,但他仍然以自己的方式默默為國家和君王做出貢獻。
總之,這首詩詞通過描述上山割取白纻絲布的場景,表達了晁補之對君王的忠誠和為官員應盡的職責的堅守。同時,通過菖蒲花的隱喻,強調了他默默無聞的奉獻和不被完全理解的境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