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學直舍對客 / 作者:晁補之 |
鳥聲落檐間,竹色在戶外。
解屨置幾前,放杖當椅背。
默然仰棟時,往與古初會。
有時遺坐客,十問不一對。
尚因呼乃覺,笑自謝頑昧。
知非慕籧子,事去等蜩蛻。
一生所未免,飲食與眠睡。
所以更頹然,可樂本非內。
有心欲何用,橋起則形累。
賴客同門生,曠蕩乃不愧。
|
|
北京學直舍對客解釋: 《北京學直舍對客》是一首宋代晁補之所作的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鳥聲落檐間,竹色在戶外。
在舍內聽到鳥兒的叫聲,看到竹子的綠色。
解屨置幾前,放杖當椅背。
脫下鞋子放在桌前,手杖當作椅背。
默然仰棟時,往與古初會。
靜靜地仰望房梁,回想起與古人的初次相會。
有時遺坐客,十問不一對。
有時候與客人一同坐著,十個問題得到不同的答案。
尚因呼乃覺,笑自謝頑昧。
還因為呼喊而覺醒,自嘲自己的愚昧。
知非慕籧子,事去等蜩蛻。
明白不是在追求名利,事物的變遷像蟬蛻一樣。
一生所未免,飲食與眠睡。
一生中無法避免的,就是吃喝和睡眠。
所以更頹然,可樂本非內。
因此更加頹廢,真正的快樂并非來自內心。
有心欲何用,橋起則形累。
有心思欲望又有何用,搭起橋梁反而增加負擔。
賴客同門生,曠蕩乃不愧。
依賴著客人和同門之情,才能心安理得。
這首詩以一種閑適自得的情境,描述了詩人在北京學直舍對客的場景。詩中描繪了鳥聲在檐間回蕩、竹子的綠色在戶外的景象,以及詩人解下鞋子放在桌前、將手杖當作椅背的動作,展現了一種寧靜和舒適的氛圍。
詩人默然仰望房梁,回憶起與古人的初次相見,表達了對古代文化的向往和尊崇。與客人坐在一起時,得到的答案卻各不相同,暗示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和各自的思考。
詩人自嘲自己的愚昧,認識到名利并非追求的目標,而事物的變遷則像蟬蛻一樣不斷進行。詩人認為一生中無法避免的就是吃喝和睡眠,因此內心更加頹廢,真正的快樂不在于物質的滿足。
詩中提到有心思和欲望又有何用,搭起橋梁反而增加負擔,表達了對于功利的反思。詩人依賴著客人和同門之情,才能感到無愧。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展現了晁補之對于寧靜、閑適和內心自在的向往,以及對名利功成名就的冷靜反思。通過對客人、古人和自身的思考,詩人表達了對于內心真正快樂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