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胡戢七首 / 作者:晁補之 |
達則經綸隱著書,昔人于此孰親疏。
王通持底答揚素,汾曲先人有敝廬。
|
|
和胡戢七首解釋: 《和胡戢七首》是晁補之創作的一首詩詞,屬于宋代文學作品。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和胡戢七首》
達則經綸隱著書,
昔人于此孰親疏。
王通持底答揚素,
汾曲先人有敝廬。
詩意:
這首詩詞是晁補之與胡戢合作的七首詩詞之一。詩中表達了對達人才德和治理國家的珍視,以及對過去人們的親疏關系的思考。詩人通過提到歷史上的人物和地方,以及與之的對話,展現了對傳統價值觀和歷史情感的關注。
賞析:
這首詩詞以對話的形式展開,呈現了晁補之與胡戢之間的交流。首先,詩人提到了“達則經綸隱著書”,意思是真正的才德者不會張揚自己的才能和治理之道,而是把它們隱藏在書本之中。接著,詩人問道,“昔人于此孰親疏”,意思是對于這些人來說,他們與過去的人相比,親近還是疏遠。
接下來,詩人提到了王通和揚素這兩位歷史人物。王通是一個具有才智和學識的人,他持著底答復揚素,可能意味著他對揚素的問題或觀點進行了回應。而汾曲是一個地方的名稱,詩人提到汾曲的先人有敝廬,表明他們的居住條件不好,可能暗示著他們的境況不佳。
整首詩詞通過對達人才德和過去人們的親疏關系的思考,折射出晁補之對于社會和人生的思考和觸動。詩人通過對話的方式,展示了對傳統價值觀的重視,以及對歷史情感的關注。這首詩詞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于真才實學和對歷史傳統的尊重,同時也引發讀者對于人生和社會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