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 / 作者:晁補之 |
黃河嚙小吳,天漢失龜鱉。
靈原潭下藕爛死,只有菖蒲不生節。
白馬橋邊迎送胡,冀州斷道無來車。
新堤筑得高嵽嵲,舊堤杵聲未可絕。
|
|
黃河解釋: 《黃河》是一首宋代晁補之的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黃河嚙小吳,
天漢失龜鱉。
靈原潭下藕爛死,
只有菖蒲不生節。
白馬橋邊迎送胡,
冀州斷道無來車。
新堤筑得高嵽嵲,
舊堤杵聲未可絕。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黃河的景象以及與黃河相關的寓意。黃河是中國最長的河流之一,它在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詩中通過黃河所帶來的景觀和象征,表達了對時光流轉和人事變遷的思考。
賞析:
詩的開篇,“黃河嚙小吳”,描繪了黃河沖刷著吳地的景象。這里的“小吳”指的是黃河流經的地區,黃河的沖刷使得這片土地變得荒涼。接著,“天漢失龜鱉”,暗喻了黃河所帶來的洪水泛濫,導致了人們生活的困境。這里的“天漢”指的是黃河的水,比喻黃河泛濫如同天上的銀河失去了龜和鱉,象征著生命的消逝和喪失。
詩的下半部分,“靈原潭下藕爛死,只有菖蒲不生節”表達了在黃河的水中,藕草爛熟,只有菖蒲依然茁壯。這里的靈原潭是黃河的水域,藕爛死象征著一種衰敗和死亡,而菖蒲的生長則象征著生命的頑強。這種對比傳達了生命力和堅韌精神的意義。
接下來的兩句,“白馬橋邊迎送胡,冀州斷道無來車”,描述了白馬橋旁迎送胡人的情景,冀州的道路上卻沒有來往的車輛。這描繪了黃河地區長期戰亂的狀況,使得交通中斷,人們的生活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最后兩句,“新堤筑得高嵽嵲,舊堤杵聲未可絕”,反映了修筑新堤以保護黃河的努力,同時也提到了舊堤上努力杵打以保持堤壩的穩固。這里的“杵聲”象征著人們為保護黃河而進行的不懈努力。詩的結尾暗示著盡管黃河帶來了眾多的困難和破壞,但人們仍然在努力保護和修復它。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黃河的形象和相關寓意,描繪了人們對于生活困境的思考和對生命力的贊頌。它呈現出了一種堅韌不拔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時也表達了對于自然力量和人類努力的思考和敬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