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韻蘇中丞喜文潛病間 / 作者:晁補之 |
攜筇過子約朝朝,況是門無百步遙。
午臥檐曦茶可煮,夜談窗霰栗堪燒。
范魚何用驚生釜,鄭鹿應知夢覆蕉。
試作文殊問居士,從今一飯久如消。
|
|
次韻蘇中丞喜文潛病間解釋: 詩詞:《次韻蘇中丞喜文潛病間》
朝代:宋代
作者:晁補之
攜筇過子約朝朝,況是門無百步遙。
午臥檐曦茶可煮,夜談窗霰栗堪燒。
范魚何用驚生釜,鄭鹿應知夢覆蕉。
試作文殊問居士,從今一飯久如消。
中文譯文:
攜帶竹竿垂釣,每天早晨相約去。何況我們住的門戶并不相隔百步遙遠。
午后躺臥在屋檐下的陽光下,可以煮茶享用,夜晚窗外飄下的霰雪可供燒爐取暖。
范魚何必驚動整個鍋爐,鄭鹿應該知道夢中的香蕉已經傾覆。
請你嘗試像文殊菩薩一樣問我這個居士,從今天起,一餐的時間會變得很快。
詩意和賞析:
該詩是宋代晁補之所作,以次韻蘇中丞喜文潛病間為題。詩中描繪了作者與友人的日常生活情景,表達了淡泊寧靜、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
詩的前四句描繪了作者與友人相約垂釣的場景,以及他們住所的近距離。作者以悠閑自在的心情,描述了一種朝夕相處的情誼和臨近的距離,顯示了親近友好的關系。
接下來的兩句描述了午后的悠閑時光,屋檐下的陽光可以泡茶飲用,窗外飄落的霰雪可供取暖。這些細節描寫傳遞了寧靜和滿足的感受,展現了一種舒適愜意的生活氛圍。
最后兩句則給人以深思。范魚驚動鍋爐,鄭鹿知道夢中的香蕉傾覆,這些虛構的情節暗示了世事無常,不必過于擾亂平靜的生活。最后一句以文殊菩薩的形象,呼應了前文的“問居士”,表達了對平淡生活的接納和珍惜,暗示著從此以后,一餐的時間會變得很快,提醒人們應當珍惜當下的平凡生活。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作者與友人的平淡生活,以及對寧靜、舒適的追求。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深入的思考,詩中展示了一種超脫塵囂、寧靜自在的心態,表達了對平凡生活的贊美和珍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