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驀山溪(亳社寄文潛舍人) / 作者:晁補之 |
蘭臺仙史,好在多情否。
不寄一行書,過西風、飛鴻去后。
功名心事,千載與君同,只狂飲,只狂吟,綠鬢殊非舊。
山歌村館,愁醉潯陽叟。
且借兩州春,看一曲、樽前舞袖。
古來畢竟,何處是功名,不同飲,不同吟,也勸時開口。
|
|
驀山溪(亳社寄文潛舍人)解釋: 《驀山溪(亳社寄文潛舍人)》是宋代晁補之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蘭臺仙史,好在多情否。
不寄一行書,過西風、飛鴻去后。
功名心事,千載與君同,只狂飲,只狂吟,綠鬢殊非舊。
山歌村館,愁醉潯陽叟。
且借兩州春,看一曲、樽前舞袖。
古來畢竟,何處是功名,不同飲,不同吟,也勸時開口。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晁補之對功名利祿的淡泊態(tài)度和對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
詩的開頭提到了蘭臺仙史,暗示了詩人筆下的人物具有仙風道骨、多情之心。接著,詩人表達了自己不愿寄出一封書信,讓它隨著西風和飛鴻的離去而消失。這里可以理解為詩人不愿受到塵世的干擾,更傾向于追求內(nèi)心的自由和寧靜。
在詩的后半部分,詩人談到了功名心事與千載之后與友人共同的心境,他們只愿狂飲狂吟,綠鬢已非往日的模樣。這表明詩人并不追求功名利祿,而是更注重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狀態(tài)。
詩中也提到了山歌和村館,以及愁醉的潯陽叟(即老者),這些形象展現(xiàn)了自由自在的山村生活和詩人的心境。詩人借用兩州春景,邀請友人一起觀賞舞袖的曲目,表達了對快樂和自由的追求。
最后兩句表達了對功名利祿的反思,古來畢竟,何處是功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歡樂和吟詠方式,也應該在適當?shù)臅r候表達自己的觀點。
整首詩詞通過對自由自在生活和功名利祿的對比,表達了詩人晁補之崇尚自由、追求內(nèi)心寧靜的思想情感。同時,詩詞運用了豐富的意象描寫,使讀者能夠感受到詩人對自然和寧靜生活的向往,以及對功名利祿的淡漠態(tài)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