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月東魯行,答汶上君(一作翁) / 作者:李白 |
五月梅始黃,蠶凋桑柘空。
魯人重織作,機杼鳴簾櫳。
顧余不及仕,學劍來山東。
舉鞭訪前途,獲笑汶上翁。
下愚忽壯士,未足論窮通。
我以一箭書,能取聊城功。
終然不受賞,羞與時人同。
西歸去直道,落日昏陰虹。
此去爾勿言,甘心為轉蓬。
|
|
五月東魯行,答汶上君(一作翁)解釋:
五月到了,我來到了東魯地區,回答了汶上的朋友的問候。五月的時候,梅花開始變黃,蠶絲凋謝了,桑樹和柘樹變得空空蕩蕩。但是魯地的人們還是很重視織造工作,紡織的機器不停地鳴響在簾櫳之間。我并沒有急著去謀求官職,而是來山東學習劍術。我舉起馬鞭,探索前途,結果卻取笑了汶上的翁。我年輕氣盛,不知道世事,還談不上窮通。我用一支箭寫下了聊城的功績,但最終卻沒有得到賞識,感到羞恥,和時人們一樣。我決定西歸,沿著直道回去,夕陽下昏暗的天空出現了一道虹。我離開的時候,請你不要說什么,我甘心做一個轉蓬草。詩意:這首詩寫了李白五月期間在東魯地區的經歷。他雖然并不急于謀求官職,而是來山東學習劍術,但他卻被人取笑,并沒有得到賞識。最終,他決定離開,選擇了一個自由自在的生活。詩中透露出李白追求自由和熱愛自然的精神。賞析:這首詩通過描繪五月的景象和自己在東魯的經歷,表達了詩人追求自由和熱愛自然的情感。詩中的五月意味著美好的季節開始了,但是詩人卻看到了凋謝和腐敗的景象,表達了對逝去的時光的感慨。他選擇來山東學習劍術,是因為他渴望追求自由和力量。但是最終他并沒有得到賞識,決定離開。詩中表達了詩人獨立的個性和不受世俗眼光束縛的精神。整個詩篇流暢自然,用意明確,富有詩意和哲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