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贈巖居僧 / 作者:齊己 |
石如騏驎巖作室,秋苔漫壇凈于漆。
袈裟蓋頭心在無,黃猿白猿啼日日。
|
|
贈巖居僧解釋: 贈巖居僧
石如騏驎巖作室,
秋苔漫壇凈于漆。
袈裟蓋頭心在無,
黃猿白猿啼日日。
中文譯文:
贈送給巖居僧人
像騏驎(一種神馬)般的石頭作成屋子,
秋天的苔蘚覆蓋整個臺座,比漆還要干凈。
袈裟遮住頭,心中沒有什么感覺,
黃色的猿猴、白色的猿猴,每天都在哀鳴。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齊己寫給一位居住在巖居的僧人的贈詩。詩人通過描寫巖居中的環(huán)境和僧人的面貌和行為,展現(xiàn)了一種淡泊寂寥、超脫塵世的意境。
詩的開頭“石如騏驎巖作室”,描述了僧人的住所是由騏驎般的石頭搭建而成,給人一種堅實和穩(wěn)定的印象。接著,“秋苔漫壇凈于漆”,用幾個簡潔的詞語描寫了壇子上滿滿覆蓋的秋天苔蘚,比漆還要干凈。這里的壇子可以理解為僧人修行的場所,秋苔的存在象征著寧靜和純凈。
然而,與僧人的居所相比,詩中表達的更多是一種內(nèi)心的超脫和無為。作者寫道:“袈裟蓋頭心在無”,袈裟是和尚的常服,用來遮住頭部。這句表達了僧人心中的淡泊和無欲無求的狀態(tài),凸顯了他們放下塵世的追求,追求心靈的自由和安寧。
最后兩句“黃猿白猿啼日日”,借用黃猿和白猿的啼聲來強調(diào)僧人的禪修和超越,也表達出作者對僧人修行生活的贊嘆之情。猿猴在中國文化中有著崇高的象征意義,被認為是道家和佛家智慧的化身,它們的啼叫也象征著對于真理和自由的追求。詩人通過描寫猿猴的哀鳴,凸顯了僧人修行的艱辛和孤獨,以及追求與自然共鳴的精神意義。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刻畫了僧人的境地和修行的狀態(tài),表達了對于超脫塵世的向往和追求。通過對僧人的贊賞和思考,詩人借此表達了自己對于世俗的超越和追求真理的渴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