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蟲豸詩·虻(三首) / 作者:元稹 |
陰深山有瘴,濕墊草多虻。
眾噬錐刀毒,群飛風雨聲。
汗粘瘡痏痛,日曝苦辛行。
飽爾蛆殘腹,安知天地情。
千山溪沸石,六月火燒云。
自顧生無類,那堪毒有群。
搏牛皮若截,噬馬血成文。
蹄角尚如此,肌膚安可云。
辛螫終非久,炎涼本遞興。
秋風自天落,夏蘗與霜澄。
一鏡開潭面,千鋒露石棱。
氣平蟲豸死,云路好攀登。
|
|
蟲豸詩·虻(三首)解釋: 《蟲豸詩·虻(三首)》是唐代元稹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陰深山有瘴,濕墊草多虻。
眾噬錐刀毒,群飛風雨聲。
汗粘瘡痏痛,日曝苦辛行。
飽爾蛆殘腹,安知天地情。
千山溪沸石,六月火燒云。
自顧生無類,那堪毒有群。
搏牛皮若截,噬馬血成文。
蹄角尚如此,肌膚安可云。
辛螫終非久,炎涼本遞興。
秋風自天落,夏蘗與霜澄。
一鏡開潭面,千鋒露石棱。
氣平蟲豸死,云路好攀登。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描繪虻的形象為主題,通過描寫虻的生存環(huán)境和行為習性,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和對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
首先,詩中描述了陰深山區(qū)的瘴氣籠罩,草地上布滿了濕氣和虻(一種吸食血液的昆蟲)。這種環(huán)境使得虻聚集在一起,發(fā)出嗡嗡的聲音。
接著,作者通過描寫虻的行為,表現(xiàn)出它們具有吸血的本能,眾多虻噬食錐刀的毒液,形成了一種集體行動的景象,飛舞的虻在風雨中發(fā)出嗡嗡聲。
然后,作者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描寫了自身的遭遇。他因為辛苦勞作而汗流浹背,瘴氣和虻的叮咬使得他的傷口感到疼痛,日曬和勞累使他的生活充滿了辛苦。然而,他想到虻的生活狀態(tài)與自己并無二致,他們也許無法理解人類的情感和境遇。
隨后,詩中描繪了夏季的炎熱景象,山區(qū)中的溪水沸騰,六月的天空像火一樣燃燒。這種酷熱的環(huán)境使得虻繁衍生息,作者用“自顧生無類,那堪毒有群”表達了對虻繁衍能力的驚嘆和對它們毒性的恐懼。
然后,作者通過描寫虻吸食牛和馬的鮮血,暗示了它們的兇殘和危險。即使是強壯的牛和馬也無法逃脫虻的騷擾,更何況是人類的肌膚。
接下來,作者表達了對虻的生命力的懷疑,虻的刺咬并不會持續(xù)很久,而且炎熱和寒冷的季節(jié)變換也會導致它們的興衰。這種命運的遞變也反映了自然界的循環(huán)和變化。
最后,作者以秋風、夏蘗和霜的意象來結(jié)束這首詩詞。秋風落下,夏蘗和霜的清冷使得虻的數(shù)量減少,天空清澈明亮。作者將自然景象與虻的生命聯(lián)系在一起,表達了對虻命運的思考。
整首詩詞通過描寫虻的生存環(huán)境和行為,抒發(fā)了作者對生命、自然和命運的思考。它呈現(xiàn)了生命的殘酷和無常,以及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作者通過虻這個微小而普遍存在的昆蟲,展示了自然界的力量和人類的脆弱。這首詩詞以細膩的描寫和深沉的思考,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微觀世界中的生命之旅,引發(fā)人們對生命和自然的深入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