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張丞相十首 / 作者:張元干 |
蠢爾天驕子,中原禍太深。
野心殊叵測,內地任頻侵。
日昃那常晦,陽生自剝陰。
德光非不僭,終識殺狐林。
|
|
上張丞相十首解釋: 詩詞:《上張丞相十首》
蠢爾天驕子,中原禍太深。
野心殊叵測,內地任頻侵。
日昃那常晦,陽生自剝陰。
德光非不僭,終識殺狐林。
【中文譯文】
愚昧的天之驕子,給中原帶來了巨大的災禍。
野心深不可測,無節制地侵占內地。
太陽西斜時常暗淡,陽光中生出陰暗的一面。
美德之光并非無法仿效,終會認清狡猾之人的真面目。
【詩意與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張元干的《上張丞相十首》中的一首。詩人描繪了一個具體人物,通過對其形容和行為的刻畫,表達了自己對這個人物的評價和觀察。
詩人稱呼這個人物為"天驕子",暗示他自負自大,盲目自信,卻不知自己的所作所為給中原帶來了巨大的災禍。"野心殊叵測,內地任頻侵"表明這個人心懷不軌,不斷侵犯內地,對權力野心毫無節制。
詩中運用了太陽和陰影的意象,"日昃那常晦,陽生自剝陰"暗喻這個人物的行為使得正義的光芒漸漸黯淡,陰暗勢力逐漸占據上風。然而,詩人也指出"德光非不僭",暗示正直和美德的光芒并非無法被模仿,最終這個人物的狡猾和邪惡的本質將被揭示。
整首詩通過對這個人物的描繪,展現了詩人對權力腐敗和道德敗壞的深刻觸動,以及對那些自以為是、背離正道的人的警示。同時,詩人也傳達了對正義和美德的堅信,暗示雖然邪惡勢力時有侵襲,但最終正義之光將會戰勝黑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