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綬老 / 作者:張元干 |
無端流落迫殘年,三十南山訪老禪。
未契安心了難覓,不如同世且隨緣。
頻移竹幾負寒日,旋拾松梢炊晚煙。
珍重孤云出山去,東西南北一青天。
|
|
別綬老解釋: 《別綬老》是宋代詩人張元干的作品。這首詩通過描寫詩人流落失意、追求心靈寄托的經歷,表達了對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對自然的感悟。
詩詞的中文譯文:
無端流落迫殘年,
三十南山訪老禪。
未契安心了難覓,
不如同世且隨緣。
頻移竹幾負寒日,
旋拾松梢炊晚煙。
珍重孤云出山去,
東西南北一青天。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詩人自述的方式展現了自己流離失所、苦苦追尋內心安寧的心境。詩人無緣無故地流落到了陌生的地方,年事已高,內心充滿了無奈和迷茫。他在三十歲時前往南山訪問一位老禪師,希望能夠找到心靈的歸宿和安寧。然而,他卻發現心靈的寄托并不容易獲得,而是難以覓得的。于是,詩人提出了一種看待人生的態度,即不如與世俗共處,順從緣分的安排。
詩中描繪了詩人的日常生活,他頻繁地移動竹幾,背負著寒冷的日子,又時常采摘松梢來燒煮晚煙。這些細節描寫表達出詩人的孤獨和艱辛,同時也反映了他對自然的親近與倚重。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離開山林的云彩的珍重,他期待著能夠到達一個沒有方向之分的廣袤天地。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內心的矛盾和無奈,同時也展現了他對自然的深情和對境遇的豁達。這種豁達并非是對現實的逃避,而是對人生的一種超越,一種超然的境界。通過與自然相比較,詩人表達了對紛擾世事的淡然態度,追求內心的寧靜和自由。
這首詩以自然景物和詩人的心境相結合,通過寫實和抒情的手法,展現了一種超脫塵世的境界,給人以啟迪和思考。它表達了對人生意義的思索和對自然的敬仰,給人以情感的共鳴和心靈的觸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