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趙榷院 / 作者:陳著 |
彼美稽山松,托根高高峰。
當年脫蓬蒿,直上將擎空。
卓立旁無依,磊砢多春冬。
風霜受變足,身老氣益充。
蒼翠照四山,枝柯結虬龍。
世人那能見,塵埃瞇雙瞳。
匠師知何在,立當要路中。
需林方皇皇,有林能不容。
|
|
送趙榷院解釋: 送趙榷院
彼美稽山松,托根高高峰。
當年脫蓬蒿,直上將擎空。
卓立旁無依,磊砢多春冬。
風霜受變足,身老氣益充。
蒼翠照四山,枝柯結虬龍。
世人那能見,塵埃瞇雙瞳。
匠師知何在,立當要路中。
需林方皇皇,有林能不容。
【譯文】
送別趙榷院
那美麗的稽山上的松樹,托起高高的峰巒。
當年離開茅草屋,直沖云霄騰空而起。
高聳獨立,旁邊無所依托,歷經春夏秋冬的風霜變幻。
風霜的磨礪使得樹干堅實,年歲增長而氣勢愈發充盈。
茂密的綠意照耀著四周的山巒,枝丫交織成蜿蜒的龍形。
然而,凡夫俗子如何能夠領悟,塵埃遮蔽了他們的雙眼。
只有匠師才知曉何在,他們聳立于要道之中。
茂盛的林木才有皇皇之氣,而沒有茂盛的林木將不容存在。
【詩意與賞析】
這首詩是陳著在宋代創作的一首送別詩,以描繪稽山上的松樹為主題,表達了對松樹的贊美和對匠師的敬佩之情。
詩人以美麗的稽山上的松樹為形象,形容其高聳挺拔、磊砢多姿。松樹經歷了歲月的風霜磨礪,樹干堅實,體現了堅韌不拔的精神。詩人通過松樹的形象,表達了自己對堅韌不拔的人格力量的贊美,以及年歲增長而更加充實的人生態度。
詩中提到的匠師,指的是懂得欣賞和了解松樹的人。他們站在要道之中,能夠理解松樹的美麗和價值,而普通的人卻被塵埃遮蔽了雙眼,無法領悟其中的深意。詩人通過對匠師的贊頌,表達了對智慧和洞察力的向往和敬佩之情。
整首詩以松樹為主題,通過描繪松樹的形象和抒發對匠師的欽佩,傳達出作者對堅韌、智慧和美麗的贊美之情。詩人通過對松樹的描繪,抒發了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和對人生態度的思考,同時也展現了對自然的景物和人文的情感的融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