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詠竹火籠詩 / 作者:沈約 |
結根終南下。
防露復披云。
雖為九華扇。
聊可滌炎氛。
安能偶狐白。
鶴夘織成文。
覆持鴛鴦被。
百和吐氛氳。
忽為纖手用。
歲暮待羅裙。
|
|
詠竹火籠詩解釋: 詩詞:《詠竹火籠詩》
朝代:南北朝
作者:沈約
結根終南下。
防露復披云。
雖為九華扇。
聊可滌炎氛。
安能偶狐白。
鶴夘織成文。
覆持鴛鴦被。
百和吐氛氳。
忽為纖手用。
歲暮待羅裙。
中文譯文:
折下有根向南方,用來防露再罩云。
雖然只是九華山的扇子,也能稍稍凈化炎熱的空氣。
怎能偶然出現像狐貍毛一樣的純白色?
鶴羽編織成精美的圖案。
蓋住并拿著鴛鴦被。
百花散發出香氣。
突然被柔弱的手使用。
歲末等待穿上羅裙。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述了一種以竹子制作的火籠,用于防露和凈化炎熱氣息。詩人將火籠比作九華山的扇子,雖然只是普通的物品,卻有一定的作用,可以稍稍凈化炎熱的空氣。詩中還提到了覆蓋鴛鴦被的圖案,百花散發的芬芳氣息,以及等待歲末穿上羅裙的情景。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火籠的功能和意義,表達了對自然環境的關注和對美的追求。通過竹火籠的形象,詩人贊美了那些看似平凡、卻能起到一定作用的物品。同時,詩詞也透露出對歲末的期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這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刻畫了具體的場景,通過物象的描繪傳達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它展示了南北朝時期詩人對自然的敏感和對生活的熱愛,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社會文化的一些特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