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擬詠懷詩 二十 / 作者:庾信 |
在死猶可忍。
為辱豈不寬。
古人持此性。
遂有不能安。
其面雖可熱。
其心長自寒。
匣中取明鏡。
披圖自照看。
幸無侵餓理。
差有犯兵欄。
擁節時驅傳。
乘亭不據鞍。
代郡蓬初轉。
遼陽桑欲干。
秋云粉絮結。
白露水銀團。
一思探禹穴。
無用鏖皋蘭。
|
|
擬詠懷詩 二十解釋: 《擬詠懷詩二十》是南北朝時期庾信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在死猶可忍,為辱豈不寬。
古人持此性,遂有不能安。
其面雖可熱,其心長自寒。
匣中取明鏡,披圖自照看。
幸無侵餓理,差有犯兵欄。
擁節時驅傳,乘亭不據鞍。
代郡蓬初轉,遼陽桑欲干。
秋云粉絮結,白露水銀團。
一思探禹穴,無用鏖皋蘭。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庾信對自己所處的時代和境遇的思考和感慨。詩人在面對死亡時仍然能夠忍受,但在面對侮辱時卻難以容忍。詩人稱古人持有這樣的性格,因此有人不能安于現狀。詩人描述了自己內心的寒冷和外表的熱烈,他從匣子中取出明鏡來照看自己的形象。詩人慶幸自己沒有侵犯道義而受到指責,盡管有時會犯一些軍紀上的錯誤。詩中還描述了詩人奔波勞累的場景和遼闊的代郡和遼陽地區的景色。最后,詩人表達了對秋云、白露的景象的觀察,并以禹穴和鏖皋蘭作比,表達了他對自己努力但無用的思考。
賞析:
庾信在這首詩中通過對自己處境的思考,抒發了對時代困境和個人命運的矛盾感受。他表達了對侮辱的不能容忍和對道義的堅守。詩中使用了對比的手法,通過描述內心的寒冷和外表的熱烈,突出了詩人內心的矛盾和執著。詩人以明鏡自照的形象,表達了對自我真實性格的審視。他的思考不僅局限于個人,還涉及到社會和時代的價值觀念。最后,詩人以自然景象的描繪,表達了他對現實的觀察和思考,以及對努力和成果的反思。
庾信是南北朝時期的重要文學家和政治家,他的詩作以獨特的風格和豐富的意境而聞名。這首詩詞展示了他對個人命運和社會境遇的深思熟慮,同時也體現了他對道義和人性的關注。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詩人將個人情感與社會現實相結合,展現了他對時代的思考和對人生的思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