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尋陽,上崔相渙三首 / 作者:李白 |
邯鄲四十萬,同日陷長平。
能回造化筆,或冀一人生。
毛遂不墮井,曾參寧殺人。
虛言誤公子,投杼惑慈親。
白璧雙明月,方知一玉真。
虛傳一片雨,枉作陽臺神。
縱為夢里相隨去,不是襄王傾國人。
|
|
系尋陽,上崔相渙三首解釋:
詩詞《系尋陽,上崔相渙三首》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這首詩共有三段。下面分別對每段進行分析。
第一段:
邯鄲四十萬,同日陷長平。
能回造化筆,或冀一人生。
這段詩表達了對邯鄲和長平兩個歷史重要戰役的感慨。邯鄲是冀州的州府,歷史上曾是古代中原平定冀州地區的重要戰略要點,邯鄲四十萬指的是那里的軍隊。長平是古代中國戰國時期的一場重要戰役,李白用同日陷長平來表達邯鄲和長平兩個歷史事件同時發生的意義。接下來的兩句是對造物主的回應,希望能夠創造出一個杰出的人物來。這一段情感深沉,表達了作者對歷史的思考和對人生的期望。
第二段:
毛遂不墮井,曾參寧殺人。
虛言誤公子,投杼惑慈親。
這段詩以兩個古代故事來展示對于言行和決策的警示。毛遂是古代中國的一個智者,他以才華聞名,而詩中提到的不墮井意味著他在文化修養上保持了純潔。曾參是另一個古代智者,他的名言“寧死不降”被廣泛傳頌。接下來的兩句反映了言行的重要性,虛言誤公子指的是虛假言辭導致了公子的偏誤,而投杼惑慈親則表示錯誤的行動影響了他的家人。這一段用兩個故事來警示人們要慎言慎行,不可輕信虛假之言。
第三段:
白璧雙明月,方知一玉真。
虛傳一片雨,枉作陽臺神。
縱為夢里相隨去,不是襄王傾國人。
最后一段通過對比真假來表達人生的價值和真理的追求。白璧雙明月用來比喻真理和真實,虛傳一片雨則表示虛假的傳聞。陽臺神指的是神奇的大力水手。詩人表示只有通過對真正的事物的認知,才能理解真理的存在。最后一句意味著雖然在夢中也能相隨,但并不代表是襄王傾國人。這一段表達了對真理的追求,以及警示人們不要被虛假的傳聞所迷惑。
總體來說,《系尋陽,上崔相渙三首》通過對歷史事件的回味、對言行和決策的警示以及對真理的追求,表達了對人生的思考和對真理的尊重。具有強烈的歷史意義和深刻的思想內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