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产欧产美韩系列麻豆,最全的欧美大片,日本hiphop大师yokoi,巜人妻私密按摩师3


查辭海

 部首檢索 拼音檢索 近義詞 反義詞 語造 辭海百科
陳涉世家分句解釋:

1: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

2: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

3: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

4:“茍富貴,無相忘

5:”傭者笑而應曰

6:“若為傭耕,何富貴也

7:”陳涉太息曰

8:“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

9: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

10: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11:失期,法皆斬

12:陳勝﹑吳廣乃謀曰

13:“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14:等死,死國可乎

15:“天下苦秦久矣

16: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17: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18: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

19: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

20: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

21: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22: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23:”吳廣以為然

24:卜者知其指意,曰

25:“足下事皆成,有功

26: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

27:“此教我先威眾耳

28:”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

29: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30: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

31:“大楚興,陳勝王

32:”卒皆夜驚恐

33: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34: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

35: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

36: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

37:陳勝佐之,并殺兩尉

38:召令徒屬曰

39:“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

40: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41: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nìng有種乎!”徒屬皆曰

42:”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

43:袒右,稱大楚

44: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45: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

46:攻大澤鄉,收而攻蘄qí

47: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

48:攻铚、酂、苦、柘、譙皆下之

49: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萬人

50: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

51: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

52:數日,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

53:三老﹑豪杰皆曰

54:“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jì,功宜為王

55:”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

56: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57:乃以吳叔為假王,監諸將以西擊滎陽

58:令陳人武臣、張耳、陳馀徇趙地,令汝陰人鄧宗徇九江郡

59:當此時,楚兵數千人為聚者,不可勝數

60:葛嬰至東城,立襄強為楚王

61:嬰后聞陳王已立,因殺襄強,還報

62:至陳,陳王誅殺葛嬰

63:陳王令魏人周市北徇魏地

64:吳廣圍滎陽

65:李由為三川守,守滎陽,吳叔弗能下

66:陳王征國之豪杰與計,以上蔡人房君蔡賜為上柱國

67:周文,陳之賢人也,嘗為項燕軍視日,事春申君,自言習兵,陳王與之將軍印,西擊秦

68:行收兵至關,車千乘,卒數十萬,至戲,軍焉

69:秦令少府章邯免酈山徒﹑人奴產子生,悉發以擊楚大軍,盡敗之

70:周文敗,走出關,止次曹陽二三月

71:章邯追敗之,復走次澠池十余日

72:章邯擊,大破之

73:周文自剄,軍遂不戰

74:武臣到邯鄲,自立為趙王,陳馀為大將軍,張耳、召騷為左右丞相

75:陳王怒,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誅之

76:“秦未亡而誅趙王將相家屬,此生一秦也

77:不如因而立之

78:”陳王乃遣使者賀趙,而徙系武臣等家屬宮中,而封耳子張敖為成都君,趣趙兵,亟入關

79:趙王將相相與謀曰

80:“王王趙,非楚意也

81:楚已誅秦,必加兵於趙

82:計莫如毋西兵,使使北徇燕地以自廣也

83:趙南據大河,北有燕、代,楚雖勝秦,不敢制趙

84:若楚不勝秦,必重趙

85:趙乘秦之弊,可以得志于天下

86:”趙王以為然,因不西兵,而遣故上谷卒史韓廣將兵北徇燕地

87:燕故貴人豪杰謂韓廣曰

88:“楚已立王,趙又已立王

89:燕雖小,亦萬乘之國也,原將軍立為燕王

90:“廣母在趙,不可

91:“趙方西憂秦,南憂楚,其力不能禁我

92:且以楚之彊,不敢害趙王將相之家,趙獨安敢害將軍之家!”韓廣以為然,乃自立為燕王

93:居數月,趙奉燕王母及家屬歸之燕

94:當此之時,諸將之徇地者,不可勝數

95:周市北徇地至狄,狄人田儋殺狄令,自立為齊王,以齊反擊周市

96:市軍散,還至魏地,欲立魏后故寧陵君咎為魏王

97:時咎在陳王所,不得之魏

98:魏地已定,欲相與立周市為魏王,周市不肯

99:使者五反,陳王乃立寧陵君咎為魏王,遣之國

100:周市卒為相

101:將軍田臧等相與謀曰

102:“周章軍已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圍滎陽城弗能下,秦軍至,必大敗

103:不如少遺兵,足以守滎陽,悉精兵迎秦軍

104:今假王驕,不知兵權,不可與計,非誅之,事恐敗

105:”因相與矯王令以誅吳叔,獻其首于陳王

106:陳王使使賜田臧楚令尹印,使為上將

107:田臧乃使諸將李歸等守滎陽城,自以精兵西迎秦軍于敖倉

108:與戰,田臧死,軍破

109:章邯進兵擊李歸等滎陽下,破之,李歸等死

110:陽城人鄧說將兵居郯,章邯別將擊破之,鄧說軍散走陳

111:铚人伍徐將兵居許,章邯擊破之,伍徐軍皆散走陳

112:陳王誅鄧說

113:陳王初立時,陵人秦嘉﹑铚人董譄﹑符離人朱雞石﹑取慮人鄭布﹑徐人丁疾等皆特起,將兵圍東海守慶于郯

114:陳王聞,乃使武平君畔為將軍,監郯下軍

115:秦嘉不受命,嘉自立為大司馬,惡屬武平君

116:“武平君年少,不知兵事,勿聽!”因矯以王命殺武平君畔

117:章邯已破伍徐,擊陳,柱國房君死

118:章邯又進兵擊陳西張賀軍

119:陳王出監戰,軍破,張賀死

120:臘月,陳王之汝陰,還至下城父,其御莊賈殺以降秦

121:陳勝葬碭,謚曰隱王

122:陳王故涓人將軍呂臣為倉頭軍,起新陽,攻陳下之,殺莊賈,復以陳為楚

123:初,陳王至陳,令铚人宋留將兵定南陽,入武關

124:留已徇南陽,聞陳王死,南陽復為秦

125:宋留不能入武關,乃東至新蔡,遇秦軍,宋留以軍降秦

126:秦傳留至咸陽,車裂留以徇

127:秦嘉等聞陳王軍破出走,乃立景駒為楚王,引兵之方與,欲擊秦軍定陶下

128:使公孫慶使齊王,欲與并力俱進

129:“聞陳王戰敗,不知其死生,楚安得不請而立王!”公孫慶曰

130:“齊不請楚而立王,楚何故請齊而立王!且楚首事,當令于天下

131:”田儋誅殺公孫慶

132:秦左右校復攻陳,下之

133:呂將軍走,收兵復聚

134:鄱盜當陽君黥布之兵相收,復擊秦左右校,破之青波,復以陳為楚

135:會項梁立懷王孫心為楚王

136:陳勝王凡六月

137:已為王,王陳

138:其故人嘗與傭耕者聞之,之陳,扣宮門曰

139:“吾欲見涉

140:”宮門令欲縛之

141:自辯數,乃置,不肯為通

142:陳王出,遮道而呼涉

143:陳王聞之,乃召見,載與俱歸

144:入宮,見殿屋帷帳,客曰

145:“夥頤!涉之為王沉沉者!”楚人謂多為伙,故天下傳之,夥涉為王,由陳涉始

146:客出入愈益發舒,言陳王故情

147:或說陳王曰

148:“客愚無知,顓妄言,輕威

149:”陳王斬之

150: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

151:陳王以朱房為中正,胡武為司過,主司群臣

152:諸將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為忠

153: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輒自治之

154:陳王信用之

155:諸將以其故不親附,此其所以敗也

156: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157:高祖時為陳涉置守頉三十家碭,至今血食

158:地形險阻,所以為固也

159:兵革刑法,所以為治也

160:猶未足恃也

161:夫先王以仁義為本,而以固塞文法為枝葉,豈不然哉!吾聞賈生之稱曰

162:“秦孝公據肴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163: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164:外連衡而斗諸侯

165: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166:“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

167: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168: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169: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橫,兼韓、魏、燕、趙、宋、衛、中山之眾

170: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171: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

172:秦人開關而延敵,九國之師逡巡遁逃而不敢進

173: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174:于是從散約解,爭割地以賂秦

175: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飄櫓

176: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177: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178:“施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179:“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樸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180: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181: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182: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

18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184:于是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185:隳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鍉,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186: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溪以為固

187:良將勁駑,守要害之處

188: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189: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190:“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

191: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192: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

193:躡足行伍之間,倔起阡陌之中,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

194: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9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196: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

197:鋤耰棘矜,不铦于鉤戟長鎩也

198:適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199: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

200: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

201: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20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203:然后以六合為家,肴函為宮

204: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205: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206:”【索隱述贊】天下匈匈,海內乏主,掎鹿爭捷,瞻烏爰處

207:陳勝首事,厥號張楚

208:鬼怪是憑,鴻鵠自許

209:葛嬰東下,周文西拒

210:始親朱房,又任胡武

211:伙頤見殺,腹心不與

212:莊賈何人,反噬城父!

陳涉世家 / 作者:司馬遷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

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

”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斬。

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

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

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吳廣以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

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

”卒皆夜驚恐。

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

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

尉果笞廣。

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

陳勝佐之,并殺兩尉。

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

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nìng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

袒右,稱大楚。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

攻大澤鄉,收而攻蘄qí。

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

攻铚、酂、苦、柘、譙皆下之。

行收兵。

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萬人。

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

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

數日,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

三老﹑豪杰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jì,功宜為王。

”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

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乃以吳叔為假王,監諸將以西擊滎陽。

令陳人武臣、張耳、陳馀徇趙地,令汝陰人鄧宗徇九江郡。

當此時,楚兵數千人為聚者,不可勝數。

葛嬰至東城,立襄強為楚王。

嬰后聞陳王已立,因殺襄強,還報。

至陳,陳王誅殺葛嬰。

陳王令魏人周市北徇魏地。

吳廣圍滎陽。

李由為三川守,守滎陽,吳叔弗能下。

陳王征國之豪杰與計,以上蔡人房君蔡賜為上柱國。

周文,陳之賢人也,嘗為項燕軍視日,事春申君,自言習兵,陳王與之將軍印,西擊秦。

行收兵至關,車千乘,卒數十萬,至戲,軍焉。

秦令少府章邯免酈山徒﹑人奴產子生,悉發以擊楚大軍,盡敗之。

周文敗,走出關,止次曹陽二三月。

章邯追敗之,復走次澠池十余日。

章邯擊,大破之。

周文自剄,軍遂不戰。

武臣到邯鄲,自立為趙王,陳馀為大將軍,張耳、召騷為左右丞相。

陳王怒,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誅之。

柱國曰:“秦未亡而誅趙王將相家屬,此生一秦也。

不如因而立之。

”陳王乃遣使者賀趙,而徙系武臣等家屬宮中,而封耳子張敖為成都君,趣趙兵,亟入關。

趙王將相相與謀曰:“王王趙,非楚意也。

楚已誅秦,必加兵於趙。

計莫如毋西兵,使使北徇燕地以自廣也。

趙南據大河,北有燕、代,楚雖勝秦,不敢制趙。

若楚不勝秦,必重趙。

趙乘秦之弊,可以得志于天下。

”趙王以為然,因不西兵,而遣故上谷卒史韓廣將兵北徇燕地。

燕故貴人豪杰謂韓廣曰:“楚已立王,趙又已立王。

燕雖小,亦萬乘之國也,原將軍立為燕王。

”韓廣曰:“廣母在趙,不可。

”燕人曰:“趙方西憂秦,南憂楚,其力不能禁我。

且以楚之彊,不敢害趙王將相之家,趙獨安敢害將軍之家!”韓廣以為然,乃自立為燕王。

居數月,趙奉燕王母及家屬歸之燕。

當此之時,諸將之徇地者,不可勝數。

周市北徇地至狄,狄人田儋殺狄令,自立為齊王,以齊反擊周市。

市軍散,還至魏地,欲立魏后故寧陵君咎為魏王。

時咎在陳王所,不得之魏。

魏地已定,欲相與立周市為魏王,周市不肯。

使者五反,陳王乃立寧陵君咎為魏王,遣之國。

周市卒為相。

將軍田臧等相與謀曰:“周章軍已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圍滎陽城弗能下,秦軍至,必大敗。

不如少遺兵,足以守滎陽,悉精兵迎秦軍。

今假王驕,不知兵權,不可與計,非誅之,事恐敗。

”因相與矯王令以誅吳叔,獻其首于陳王。

陳王使使賜田臧楚令尹印,使為上將。

田臧乃使諸將李歸等守滎陽城,自以精兵西迎秦軍于敖倉。

與戰,田臧死,軍破。

章邯進兵擊李歸等滎陽下,破之,李歸等死。

陽城人鄧說將兵居郯,章邯別將擊破之,鄧說軍散走陳。

铚人伍徐將兵居許,章邯擊破之,伍徐軍皆散走陳。

陳王誅鄧說。

陳王初立時,陵人秦嘉﹑铚人董譄﹑符離人朱雞石﹑取慮人鄭布﹑徐人丁疾等皆特起,將兵圍東海守慶于郯。

陳王聞,乃使武平君畔為將軍,監郯下軍。

秦嘉不受命,嘉自立為大司馬,惡屬武平君。

告軍吏曰:“武平君年少,不知兵事,勿聽!”因矯以王命殺武平君畔。

章邯已破伍徐,擊陳,柱國房君死。

章邯又進兵擊陳西張賀軍。

陳王出監戰,軍破,張賀死。

臘月,陳王之汝陰,還至下城父,其御莊賈殺以降秦。

陳勝葬碭,謚曰隱王。

陳王故涓人將軍呂臣為倉頭軍,起新陽,攻陳下之,殺莊賈,復以陳為楚。

初,陳王至陳,令铚人宋留將兵定南陽,入武關。

留已徇南陽,聞陳王死,南陽復為秦。

宋留不能入武關,乃東至新蔡,遇秦軍,宋留以軍降秦。

秦傳留至咸陽,車裂留以徇。

秦嘉等聞陳王軍破出走,乃立景駒為楚王,引兵之方與,欲擊秦軍定陶下。

使公孫慶使齊王,欲與并力俱進。

齊王曰:“聞陳王戰敗,不知其死生,楚安得不請而立王!”公孫慶曰:“齊不請楚而立王,楚何故請齊而立王!且楚首事,當令于天下。

”田儋誅殺公孫慶。

秦左右校復攻陳,下之。

呂將軍走,收兵復聚。

鄱盜當陽君黥布之兵相收,復擊秦左右校,破之青波,復以陳為楚。

會項梁立懷王孫心為楚王。

陳勝王凡六月。

已為王,王陳。

其故人嘗與傭耕者聞之,之陳,扣宮門曰:“吾欲見涉。

”宮門令欲縛之。

自辯數,乃置,不肯為通。

陳王出,遮道而呼涉。

陳王聞之,乃召見,載與俱歸。

入宮,見殿屋帷帳,客曰:“夥頤!涉之為王沉沉者!”楚人謂多為伙,故天下傳之,夥涉為王,由陳涉始。

客出入愈益發舒,言陳王故情。

或說陳王曰:“客愚無知,顓妄言,輕威。

”陳王斬之。

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

陳王以朱房為中正,胡武為司過,主司群臣。

諸將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為忠。

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輒自治之。

陳王信用之。

諸將以其故不親附,此其所以敗也。

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高祖時為陳涉置守頉三十家碭,至今血食。

褚先生曰:地形險阻,所以為固也;兵革刑法,所以為治也。

猶未足恃也。

夫先王以仁義為本,而以固塞文法為枝葉,豈不然哉!吾聞賈生之稱曰:“秦孝公據肴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橫,兼韓、魏、燕、趙、宋、衛、中山之眾。

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

秦人開關而延敵,九國之師逡巡遁逃而不敢進。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于是從散約解,爭割地以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飄櫓。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施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樸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于是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鍉,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溪以為固。

良將勁駑,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

躡足行伍之間,倔起阡陌之中,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不铦于鉤戟長鎩也;適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然后以六合為家,肴函為宮。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索隱述贊】天下匈匈,海內乏主,掎鹿爭捷,瞻烏爰處。

陳勝首事,厥號張楚。

鬼怪是憑,鴻鵠自許。

葛嬰東下,周文西拒。

始親朱房,又任胡武。

伙頤見殺,腹心不與。

莊賈何人,反噬城父!


陳涉世家解釋:


陳涉世家翻譯及注釋



翻譯

陳勝,是陽城人,字涉。吳廣,是陽夏人,字叔。陳勝年輕時,曾同別人一起被雇傭給人耕地,(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嘆息了許久,說:“如果有誰富貴了,不要忘記大家呀。”一起耕作的同伴笑著回答說:“你一個受雇耕作的人,哪來的富貴呢?”陳涉長嘆一聲說:“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鴻鵠的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發貧民調派去駐守漁陽,駐扎在大澤鄉。陳勝、吳廣都被編入謫戍的隊伍里面,擔任戍守隊伍的小頭目。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計已經誤期。誤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應當斬首。陳勝、吳廣于是商量說:“即使現在逃跑(被抓回來)也是死,發動起義也是死,同樣是死,為國事而死,可以么?”陳勝說:“天下百姓受秦朝統治、逼迫已經很久了。我聽說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兒子,不應立為皇帝,應立的是公子扶蘇。扶蘇因為屢次勸諫的緣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帶兵。現在有人聽說他沒什么罪,秦二世卻殺了他。老百姓大都聽說他很賢明,而不知道他死了。項燕是楚國的將領,曾多次立下戰功,又愛護士兵,楚國人都很愛戴他。有人認為他死了,有人認為他逃跑了。現在如果把我們的人假稱是公子扶蘇和項燕的隊伍,號召天下百姓反秦,應當會有很多響應的人。”吳廣認為他講得對。于是二人就去占卜(來預測吉兇)。占卜的人了解了他們的意圖,就說:“你們的大事都能成功,可以建立功業。然而你們把事情向鬼神卜問過嗎?”陳勝、吳廣很高興,考慮卜鬼的事情,說:“這是教我們利用鬼神來威服眾人罷了。”于是就用丹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放在別人所捕的魚的肚子里。士兵們買魚回來烹食,發現魚肚子里面的帛書,本來已經對這事感到奇怪了。陳勝又暗地里派吳廣到駐地旁邊叢林里的神廟中,在夜間提著燈籠,作狐貍嗥叫的凄厲的聲音大喊:“大楚將興,陳勝為王。”士兵們整夜驚恐不安。第二天,士兵們中間議論紛紛,只是指指點點,互相以目示意看著陳勝。

吳廣向來愛護士兵,士兵大多愿意聽(他)差遣,(一天)押送戍卒的將尉喝醉了,吳廣故意多次說想要逃跑,使將尉惱怒,讓他侮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士兵們。將尉果真用竹板打吳廣。將尉拔劍出鞘想殺吳廣,吳廣跳起來,奪過利劍殺了將尉。陳勝幫助他,一起殺了兩個將尉。(于是陳勝)召集并號令部屬的人說:“你們諸位遇上大雨,都已誤了期限,誤期是要殺頭的。假使僅能免于斬刑,可是去守衛邊塞死掉的本來也會有十分之六七。況且壯士不死便罷了,要死就該成就偉大的名聲啊,王侯將相難道有天生的貴種么?”部屬的人都說:“愿意聽從您的號令。”于是就假稱是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順從人民的愿望。個個露出右臂(作為起義的標志),號稱大楚。用土筑成高臺并在臺上宣誓,用(兩個)將尉的頭祭天。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任都尉。他們攻打大澤鄉,收編大澤鄉的義軍之后攻打蘄縣。攻下蘄以后,就派符離人葛嬰率軍巡行蘄縣以東的地方,陳勝則攻打铚、酂、苦、柘、譙等地,都攻占下來。行軍中沿路收納兵員。等到到達陳縣,已有戰車六七百輛,騎兵一千多,士兵好幾萬。攻陳縣時,那里的郡守和縣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帶兵在城門洞里同起義軍作戰。守丞不能勝,被人殺死了,起義軍才進城占領了陳縣。過了幾天,陳勝下令召集當地管教化的鄉官和才能出眾的鄉紳一起來集會議事。鄉官、鄉紳都說:“將軍您親身披著戰甲,拿著銳利的武器,討伐不義的暴君,消滅殘暴的秦朝,重建楚國的江山,按照功勞應當稱王。”陳涉于是自立為王,定國號叫張楚。在這時,各郡縣中吃盡秦朝官吏苦頭的百姓,都起來懲罰當地郡縣長官,殺死他們來響應陳勝(的號召)。[2]

于是就以吳廣為代理王,督率各將領向西進攻滎陽(在今河南鄭州市轄區內)。命令陳縣人武臣、張耳、陳馀去攻占原來趙國的轄地,命令汝陰(今安徽阜陽)人鄧宗攻占九江郡(今安徽壽縣)。這時候,楚地幾千人聚集在一起起義的,多得不計其數。

葛嬰到達東城(今安徽定遠),立襄強為楚王。葛嬰后來聽說陳勝已自立為王,接著就殺了襄強,回來向陳勝報告。一到陳縣,陳勝就殺了葛嬰。陳勝命令魏人周市北上攻取原屬魏國的地方。吳廣包圍了滎陽。李由任三川郡(今河南洛陽東白馬寺東。李由,李斯之子)守,防守滎陽,吳廣久攻不下。陳勝召集國內的豪杰商量對策,任命上蔡(在今河南駐馬店市轄區內)人房君蔡賜做上柱國。

周文(《史記集解》作周章),是陳縣有名的賢人,曾經是項燕軍中的占卜望日官,也在楚相春申君黃歇手下做過事,他自稱熟習用兵,陳王就授給他將軍印,帶兵西去攻秦。他一路上邊走邊召集兵馬,到達函谷關(河南靈寶)的時候,有戰車千輛,士兵幾十萬人,到了戲亭(今陜西臨潼東北,距咸陽四十千米)時,就駐扎了下來。秦王朝派少府章邯赦免了因犯罪而在驪山服役的人、以及家奴所生的兒子,全部調集來攻打張楚的大軍,把楚軍全給打敗了,周文失敗之后,逃出了函谷關,在曹陽(今河南三門峽西南)駐留了兩三個月。章邯又追來把他打敗了,再逃到澠池(今河南三門峽)駐留了十幾天。章邯又來追擊,把他打得慘敗。周文自殺,他的軍隊也就不能作戰了。

武臣到達邯鄲,就自立為趙王,陳馀做大將軍,張耳、召騷任左、右丞相。陳王知道后非常生氣,就把武臣等人的家屬逮捕囚禁了起來,打算殺死他們。上柱國蔡賜說:“秦王朝還沒有滅亡就殺了趙王將相的家屬,這等于是又生出一個與我們為敵的秦國來。不如就此封立他好些。”陳王于是就派遣使者前往趙國去祝賀,同時把武臣等人的家屬遷移到宮中軟禁起來,又封張耳的兒子張敖做成都君,催促趙國的軍隊速進軍函谷關。趙王武臣的將相們商議說:“大王您在趙國稱王,并不是楚國的本意。等到楚滅秦以后,一定會來攻打趙國。最好的辦法莫過于不派兵向西進軍,而派人向北攻取原來燕國的轄地以擴大我們自己的土地。趙國南面據黃河天險,北面又有燕、代的廣大土地,楚國即使戰勝了秦國,也不敢來壓制趙國。如果楚國不能戰勝秦國,必定就會借重趙國。到時候趙國趁著秦國的疲敝,就可以得志于天下了。”趙王認為說得有道理,因而不向西出兵,而派了原上谷郡卒史韓廣領兵北上去攻取燕地。

燕國原來的貴族豪杰勸告韓廣說:“楚國已經立了王,趙國也已立了王。燕國地方雖然小,過去也是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希望將軍您自立做燕王。”韓廣回答說:“我的母親還留在趙國,使不得。”燕人說:“趙國現在正西面擔憂秦,南面擔憂楚,他的力量不能來限制我們。況且以楚國的強大,都不敢殺害趙王將相的家屬,趙國又怎敢殺害將軍您的家屬呢?”韓廣認為他們說的有道理,于是就自立做了燕王。過了幾個月,趙國派人護送燕王的母親及其家屬來到了燕國。

在這個時候,到各地去攻城占地的將領,數不勝數。(《資治通鑒》:陳勝既派出周章,認為秦政府混亂,有輕視秦政府的意思,不再設立防備。博士孔鮒勸諫說:“臣聽說兵法:‘不恃仗敵人不來進攻,而恃仗我們不怕進攻。’今天大王只恃仗敵人不來進攻,而不恃仗自己的防備,一旦兵敗,后悔都來不及。”陳勝說:“我的軍事行動,先生不必辛苦擔心!”)[2]周市北上攻城掠地到達了狄縣(今山東高青東南),狄縣人田儋殺死了狄縣縣令,自立為齊王,憑借齊地的力量來反擊周市。周市的軍隊潰散了,退回到了魏地,打算立魏王的后代寧陵君咎做魏王。其時咎在陳王那里,不能回到魏地去。魏地平定以后,大家想共同擁立周市做魏王,周市不肯接受。使者先后五次往返于陳王與周市之間,陳王乃答應立寧陵君咎做魏王,遣送他回到魏國去。周市最后做了魏國的相。

將軍田臧等人一起謀劃說:“周文的軍隊已經潰散,秦國的軍隊早晚就要到來,我們包圍滎陽城久攻不下,如果秦國的軍隊到來,一定會被打得大敗。不如留下少量的部隊,足以守住滎陽就可以了,把其余精銳的軍隊全部拿來迎擊秦軍。現在代理王吳廣驕橫,又不懂用兵權謀,這樣的人無法和他商量議事,不殺了他,我們的計劃恐怕會被搞壞。”于是他們就假冒陳王的命令殺掉了吳廣,把吳廣的頭獻給了陳王。陳王就派使者賜給田臧楚令尹的大印,任命他做上將軍。田臧就派部將李歸等人駐守滎陽城,自己帶了精銳的部隊西進到敖倉迎戰秦軍。雙方交戰時,田臧戰死,軍隊潰散。章邯領兵趁機到滎陽城下來攻打李歸這些人,打敗了他們,李歸等人戰死。

陽城人鄧說領兵駐扎在郟城(原文作郯城,據《史記索隱》《史記正義》改。今河南郟縣),被章邯部將所帶的一支部隊擊敗,鄧說率軍潰逃到陳縣。铚人伍徐率兵駐扎在許縣(今河南許昌東),也被章邯的軍隊擊潰了他。伍徐的軍隊都潰散逃到了陳縣。陳王殺了鄧說。

陳勝剛剛自為王時,陵縣(今江蘇泗陽)人秦嘉、铚縣人董緤、符離(今安徽宿州東北)人朱雞石、取慮(今江蘇睢寧西南)人鄭布、徐縣(今江蘇省泗洪東南)人丁疾等都單獨起兵反秦,他們領兵把東海郡守名叫慶的圍困在郯城(東海郡郡治,在今山東臨沂市轄區內)。陳王聽說后,就派武平君名叫畔的做將軍,督率郯城下的各路軍隊。秦嘉拒不接受這個命令,自立為大司馬,討厭隸屬于武平君畔。便告訴他的軍吏說:“武平君年輕,不懂得軍事,不要聽他的!”接著就假托陳王的命令殺死了武平畔。

章邯打敗伍徐以后,接著進攻陳縣,陳王的上柱國房君蔡賜戰死了。章邯又領兵進攻駐守在陳縣西面的張賀部隊。陳王親自出來督戰,結果楚軍還是戰敗,張賀陣亡。

十二月,陳王退到了汝陰(今安徽阜陽),在回到下城父(今安徽渦陽)時,他的車夫莊賈殺了他投降秦軍。陳勝死后安葬在碭縣(今河南永城東北),謚號叫隱王。

陳王從前的侍臣呂臣將軍組織了一支青巾裹頭的“蒼頭軍”,從新陽(今安徽界首北)起兵攻打陳縣,攻克后,殺死了莊賈,又以陳縣為楚都。

當初,陳王剛到陳縣的時候,曾命令铚縣人宋留領兵去平定南陽(今河南省地級市),再進兵武關(今陜西丹鳳東)。宋留攻占了南陽之后,傳來了陳王被殺的消息,于是南陽又被秦軍奪了回去。宋留不能進入武關,就往東到了新蔡(今河南駐馬店市轄區內),不料又遇上了秦軍,宋留帶著部隊投降了秦軍。秦軍押解宋留到了咸陽,將他五馬分尸示眾。

秦嘉等人聽說陳王的軍隊已經兵敗逃走了,就立景駒做了楚王,率兵到了方與(今山東魚臺西),準備在定陶(今山東菏澤市轄區內)附近襲擊秦軍。于是派公孫慶出使齊國去會見齊王田儋,想聯合他一同進兵。齊王說:“聽說陳王戰敗了,至今生死不明,楚國怎么能不來向我請示就自立為王呢?”公孫慶說:“齊國不請示楚國而立王,楚國為什么要向齊國請示才能立王呢?何況楚是首先起義反秦的,理當號令天下。”田儋殺死了公孫慶。

秦的左右校尉率領部隊再次進攻陳縣,并占領了它。將軍呂臣失敗逃跑后,重新集結兵馬。并與當年在鄱陽為盜后被封為當陽君的黥布所率領的軍隊聯合起來,又攻擊秦左右校尉的軍隊,在青波把他們打敗了,再度以陳縣為楚都。這時正好項梁立楚懷王的孫子名叫心的做了楚王。

陳勝稱王總共六個月的時間。當了王之后,以陳縣為國都。從前一位曾經與他一起雇傭給人家耕田的伙計聽說他做了王,來到了陳縣,敲著宮門說:“我要見陳涉。”守宮門的長官要把他捆綁起來。經他反復解說,才放開他,但仍然不肯為他通報。等陳王出門時,他攔路呼喊陳涉的名字。陳王聽到了,才召見了他,與他同乘一輛車子回宮。走進宮殿,看見殿堂房屋、帷幕帳簾之后,客人說:“夥頤!陳涉大王的宮殿高大深邃啊!”楚地人把“多”叫做“夥”,所以天下流傳“夥涉為王”的俗語,就是從陳涉開始的。這客人在宮中出出進進越來越隨便放肆,常常跟人講陳涉從前的一些舊事。有人就對陳王說:“您的客人愚昧無知,專門胡說八道,有損于您的威嚴。”陳王就把來客殺死了。從此之后,陳王的故舊知交都紛紛自動離去,沒有再親近陳王的人了。(《史記索隱》:陳勝當了國王,岳父和妻兄都前去投靠。陳勝以普通賓客的禮節對待他們。岳父憤怒地說:“依仗強勢怠慢長者,不能長久!”于是不辭而別。)陳王任命朱房做中正,胡武做司過,專門督察群臣的過失。將領們攻占了地方回到陳縣來,命令稍不服從,就抓起來治罪,以苛刻地尋求群臣的過失作為對陳王的忠心。凡是他倆不喜歡的人,一旦有錯,不交給負責司法的官吏去審理,就擅自予以懲治。陳王卻很信任他們。將領們因為這些緣故就不再親近依附他了。這就是陳王所以失敗的原因。

陳勝雖然已經死了,他所封立派遣的侯王將相終于滅掉了秦王朝,這是由于陳涉首先起義反秦的結果。漢高祖時,在碭縣安置了三十戶人家為陳涉看守墳墓,到漢武帝時仍按時殺牲祭祀他。(《漢書》:王莽戰敗,才斷絕。)

褚先生(褚少孫)說:地形險阻,是便于用來固守的;武器裝備和法制規章,是便于統治國家的。但這些還不是最可靠的。先王以仁義道德作為治國的根本,而把鞏固邊塞、制定法律條文看成枝葉,難道不是這樣嗎?我曾經聽說賈誼的文章說:

“秦孝公占據崤山和函谷的險固地勢,擁有整個雍州地區(今陜西、甘肅一帶),君臣牢固把守,隨時窺視著周王朝的政權,大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的勁頭兒,并吞八方極遠之地的心氣兒。就在這個時候,商鞅輔佐秦孝公,對內建立法令制度,致力于耕種紡織,整治攻守的武器,對外用連橫的策略使諸侯們互相爭斗。于是秦國像兩手相合那樣容易毫不費力地取得了黃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接了秦孝公的治國事業,遵循著先人留下來的策略,向南面奪取了漢中,向西南奪取了巴蜀,向東面割得了肥沃的土地,向北面奪得了沖要險阻的郡邑。諸侯們因此而恐懼驚慌,相會結盟商量對策來削弱秦國。他們不吝惜珍貴的財寶和富饒的土地,用來招納天下的人才。采取合縱策略締結盟約,互相支援,為一體。在這個時候,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這四位公子,都英明智慧而忠誠信義,寬宏厚道而愛惜人才,尊重賢者而器重士人。他們互相約定實行合縱聯合抗秦,破壞秦國的連橫策略,聯合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等國的有關人士。于是六國的人才,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這些人替他們策劃;有齊明、周最、陳軫、邵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這些人溝通他們的意見;有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這些人統率他們的軍隊。諸侯們曾經用相當于秦國十倍的土地,百萬的大軍,攻打函谷關而進擊秦國。秦國開關迎敵,九國的軍隊反逃跑而不敢前進。秦國沒有耗費一個箭頭,而天下的諸侯卻已經疲憊不堪了。于是合縱解散,盟約破壞,各自爭相割地賄賂秦國。秦國有充余的力量來利用諸侯的弱點,追趕逃亡敗走的敵人,殺得他們橫尸百萬,流的血把大盾牌都漂浮起來;秦國趁著有利的形勢,方便的時機,分割土地山河,因而強國請求臣服,弱國前來朝拜稱臣了。

延續到秦孝文王、莊襄王的時候,他們在位的時間短暫,國家沒有什么事。

到了秦始皇,他發揚六代傳下來的功業,像駕車似的揮動長鞭來駕御各諸侯國,吞并了東周和西周兩個小國,滅亡了六國諸侯,登上了皇帝的寶座而控制天下,手持刑杖來鞭笞天下的人民,聲威震懾四海。向南方奪取了百越的土地,把它設為桂林郡(今廣西百色東北)和象郡(今廣西崇左);百越的君長們,低著頭,用繩子拴住自己的脖子來投降,把自己的性命交給秦王朝的下級官吏掌握。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萬里長城,作為邊疆上的屏障來防守,把匈奴向北驅趕了七百多里;匈奴人不敢到南邊來牧馬,兵士也不敢搭起弓箭來報仇。于是廢除了先王的治國之道,焚燒了諸子百家的著作,以圖使老百姓愚昧無知;他還毀壞各地的名城,殺戮豪杰,收集天下的武器集中到咸陽,熔化刀劍和箭頭,鑄成十二個金屬人像,來削弱天下人民的反抗力量。然后依憑華山當作城墻,憑借黃河作為護城河,依據億丈高的華山,臨守著深險莫測的黃河,作為守衛的險要之地。良將拿著強弓,防守重要的地方,可靠的大臣帶領精干的士兵,擺列著鋒利的武器,嚴厲盤查過往的行人是誰。天下已經平定,秦始皇的心中,自以為關中的堅固,是千里金城,可以作為子子孫孫萬世當皇帝的基業了。

秦始皇死了以后,他的余威還震懾著遠方。然而陳涉是一個用破甕作窗戶,用草繩拴門軸的窮苦人家的子弟,是耕田的人,是供人役使的人,是被征發戍守邊境的人。他的才能比不上一般平常的人,既沒有孔子、墨子那樣的賢明,也沒有陶朱(范蠡)、猗頓那樣的富有,置身在戍卒的行列之中,興起在鄉野之間,帶領著疲乏散亂的戍卒,統率著幾百個人,轉身攻打秦國,砍下木棍做武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天下的人就像風云那樣迅速匯集起來,像回響那樣應聲而起,挑著糧食,如影隨形地跟著他。崤山函谷關以東的英雄豪杰一齊起來,就把秦王朝推翻了。

再說,那秦王朝的天下并沒有縮小削弱;雍州的土地,崤山函谷關的險要堅固,還像從前一樣。陳涉的地位,并不比齊、楚、燕、趙、韓、宋、衛、中山的國君尊貴;鋤耙戟柄,并不比鉤戟長矛鋒利;被征發戍守邊地的民眾,并不比九國的軍隊強大;深謀遠慮,行軍與指揮作戰的本領,也比不上先前六國的那些才智之士。但是成功失敗完全不同,;功業完全相反,這是什么原因呢?假使拿崤山、函谷關以東各國諸侯來跟陳涉量量長短,比比大小,比較一下他們的權威,衡量衡量他們的實力,那簡直不能夠同年而語,相提并論。然而秦國當初憑借很小的地方,發展為有萬輛兵車的強國,進而控制了其它八州,使來與它地位相同的諸侯國都來向秦國朝拜稱臣,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然后把天地四方當作家,把崤山、函谷關當作宮墻。可是陳涉一個人首倡起義,秦王朝的七代宗廟就被毀壞,連秦王子嬰也死在別人手中,被天下的人所譏笑,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不施行仁政,而攻取天下和后來防守天下的形勢是不同的啊。”

注釋

1、世家,《史記》傳記的一種,主要是為王侯將相所作的傳記。陳勝雖出身雇農,但他首事反秦,功大,又曾建立“張楚”政權,故給予他重要的歷史地位,列入“世家”。

2、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

3、陽夏(jiǎ):今河南太康縣。

4、嘗與人傭耕:曾經同別人一道被雇傭耕地。傭,被雇傭。

5、輟耕之壟上: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之:動詞,去、往。

6、悵恨久之:因失望而嘆恨了很久。悵,失意,不痛快。

7、若:代詞,你,指陳勝。

8、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鴻鵠的志向呢!燕雀,麻雀,這里比喻見識短淺的人。鴻鵠,天鵝,這里比喻有遠大抱負的人。

9、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兒子胡亥繼位,稱為二世。

10、發閭左適戍漁陽:征發貧苦人民去駐守漁陽。閭左,指貧民,古時貧者居住閭左,富者居住閭右。適(zhé),通“謫”,適戍,發配去守邊。

11、皆次當行:都被編入謫戍的隊伍。當行,當在征發之列。

12、屯長:戍守隊伍的小頭目。

13、亡:逃跑;逃走。

14、舉大計:發動大事,指起義。下文的“舉大名”意思與此相同。

15、等:同樣。

16、死國:為國事而死。

17、苦秦:苦于秦(的統治)。

18、以數諫故:因為屢次勸諫的緣故。數,屢次。諫,古代下級對上級提意見或建議,勸誡。

19、上使外將兵:皇上派(他)在外面帶兵。上:臣下對皇帝的尊稱,指秦始皇嬴政。

20、項燕:戰國末年楚國著名將領,項梁之父、西楚霸王項羽的祖父,曾大敗秦將李信。

21、憐:愛戴。

22、誠以吾眾:如果把我們的人。誠:果真,表假設。

23、唱:通“倡”,首發。

24、宜多應者:應當(有)很多響應的人。宜:應當。

25、足下:指對方,古人對于別人的敬稱。

26、卜之鬼乎:把事情向鬼神卜問一下吧!卜之鬼,就是“卜之于鬼”,“于”字省略。

27、念鬼:考慮卜鬼的事。念,考慮、思索。

28、乃丹書帛曰“陳勝王”:于是(用)丹砂(在)綢子上寫“陳勝王”(三個字)。丹,朱砂。這里是“用朱砂”的意思。書,寫。王,稱王。

29、置人所罾魚腹中:放在別人所捕的魚的肚子里。罾(zēng):魚網。這里作動詞,是“用魚網捕”的意思。

30、固以怪之矣:自然就詫怪這件事了。以,通“已”,已經。

31、間令:暗使。間,私自,偷著。

32、之次所旁叢祠中:往駐地旁邊的叢林里的神廟中。次所:旅行或行軍時臨時駐扎的地方。叢祠,樹木蔭蔽的神廟。

33、旦日:明天,第二天。

34、往往語:到處談論。

35、指目:指指點點,互相以目示意。

36、將尉:押送(戍卒)的軍官。

37、忿恚(fènhuì)尉:使尉憤怒。

38、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39、劍挺:拔劍出鞘。

40、召令徒屬:召集并號令所屬的人。

41、公等:你們諸位。公,對對方的敬稱。

42、藉第令毋斬:即使能免于斬刑。“藉”“第”“令”都是“即使、假若”的意思。

43、十六七:十分之六七。

44、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王侯將相難道有天生的貴種嗎?寧,難道。

45、受命:聽從(你的)號令。

46、袒右:露出右臂(做為起義的標志)。

47:祭以尉首:用兩(尉)的頭祭天。

48、蘄:今安徽宿州南。

49、符離:今安徽宿州。

50、徇:指率軍巡行,使人降服。

51、铚(zhì)、酂(cuó)、苦(hù)、柘(zhè)、譙(qiáo):秦時地名,铚、譙,在今安徽。酂、苦、柘,在今河南。

52、行收兵:行軍中沿路收納兵源。

53、比:等到。陳,秦時縣名,今河南淮陽。

54、守令皆不在:郡守、縣令都不在。秦時,陳縣屬于碭郡,是郡府、縣府所在地,所以有守有令。

55、守丞:守城的當地行政助理官。

56、譙門中:城門洞里。

57、三老:封建社會里管教化的鄉官。豪杰,指當地有聲望的人。

58、被(pī)堅執銳:披著鎧甲,拿著兵器。比喻親自投身戰斗,沖鋒陷陣。被,通“披”,穿。堅,指鐵甲。銳,指武器。

59、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后來社稷就用來做國家的代稱。

60、號為張楚:對外宣稱要張大楚國,即復興楚國之意。一說定國號為“張楚”。

61、刑其長吏:懲罰當地的郡縣長官。刑,懲罰。

62、滎陽:位于今河南省,是古代的軍事重鎮。

63、楚兵:指楚地的起義軍。為聚,結成一伙。聚,集合在一起。

64、還報:回去向陳勝匯報。

65、視日:占卜日子吉兇的官。

66、春申君:戰國時楚相黃歇的封號。

67、關:指函谷關。

68、酈山徒:指發配在驪山服勞役的人。酈,今作“驪”。奴產子生,家人奴婢所生的兒子。

69、捕系:逮捕拘禁。

70、柱國:指蔡賜。

71、此生一秦也:這樣做又制造出一個像秦一樣的敵國來。

72、王王:前一個“王”字是名詞,指武臣,后一個“王”字是動詞,稱王的意思。

73、計莫如毋西兵:最好的計策莫過于不向西方(指秦國)出兵。

74、使使:前一個“使”字是動詞,派遣;后一個“使”字是名詞,使者。

75、燕故貴人:過去燕國的貴族。

76、居數月:過了幾個月。

77、五反:指往返了五次。反,同“返”。

78、周章:即上文中的周文。

79、旦暮至:早晚就要到。

80、兵權:指用兵的計謀策略。

81、矯王令:假傳陳王的命令。矯,假托。

82、敖倉:秦代在敖山上筑倉儲糧,所以叫敖倉,也叫敖庾。故地在今河南鄭州西北氓山上。

83、郯:在今山東省郯城縣西,當時章邯的軍隊并沒有到達那里,不當在郯交戰。“郯”當為“郟(jiá)”。郟,在今河南郟縣,與鄧說家鄉陽城臨近。

84、皆特起:都各自起兵反秦。特,單獨。

85、御:駕車的人。

86、謚:古人有地位的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跡給予的稱號。隱:有功業未顯使人哀傷之意。

87、倉頭軍:以青巾裹頭的軍隊。

88、車裂:古代的一種酷刑,用五馬分尸。徇,這里是示眾的意思。

89、首事:指首先起兵反秦。

90、左右校:即左、右校尉,次于將軍的軍官,這里指他們所率領的軍隊。

91、鄱盜:黥布在陳勝起義前曾在鄱陽一帶的長江中為盜,故稱“鄱盜”。相收,指呂臣與黥布的軍隊互相聯合。

92、懷王孫心:楚懷王的孫子,名心。

93、王:稱王。凡,總共。

94、王陳:即“王于陳”,在陳地做王。

95、宮門令:守衛宮門的官。

96、辯數:反復解說。

97、夥頤:意思是“真多呀”。夥,多。頤,語氣助詞,相當于“呀”。

98、沈沈:形容宮室高大深邃,富麗堂皇。

99、夥涉為王:這是當時流傳的口頭語,意思是一朝得志就變得十分闊氣。

100、發舒:放肆,隨便。

101、顓:通“專”。妄言,胡說。

102、令之不是者:命令他而不順從的。

103、系:拘捕。罪之,把他判罪。

104、其所不善者:指與朱房、胡武關系不好的人。

105、下吏:交給執法官吏。

106、血食:享受祭祀。古時祭祀要宰殺牲畜作祭品,所以叫“血食”。

107、兵革刑法:指武器裝備和法制規章。

108、固塞文法:堅固關塞,文飾法律條文。

109、賈生:指賈誼。以下文字引自賈誼的《過秦論》上篇。

陳涉世家文言現象



通假字

1.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唱”通“倡”,首發)

2.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目的,用意)

3.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經)

4.將軍身被堅執銳(“被”通“披”,穿)

5.茍富貴,無相忘(“無”通“毋”,不要)

6.發閭左適戍漁陽(“適”(zhé),通“謫”,被發配,被流放。)

古今異義詞

【等死】

古義:一樣,同樣。

今義:等候,等待。

【卒中往往語】

古義:處處,到處。

今義:常常,經常。

【楚人憐之】

古義:愛憐,愛戴。

今義:憐惜,憐憫。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義:十分之六七,表分數的約數。

今義:十六或十七,表整數的約數。

【借第令毋斬】

古義:即使,假若,表假設關系的連詞。

今義:借給,常用以為憑借,假托義。

【今亡亦死】

古義:逃跑,逃走。

今義:死亡。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古義:私自,偷著。

今義:間隙。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

古義:如果。

今義:誠心誠意,的確,實在。

【比至陳】

古義:等到。

今義:比較,比方。

【會天大雨】

古義:適逢,恰巧遇到。

今義:集會,聚會,見面等。

【會計】

古義:聚會商議。

今義:管理財務的人員。

【篝火】

古義:指用竹籠罩的火,鬼火。

今義:泛指在空曠的地方或野外架木燃燒的火堆。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古義:有的人。

今義:或者,也許。

【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

【三老】

古義:封建社會里掌管教化的鄉官。

今義:三位老人。

【豪杰】

古義:這里指當地有聲望和有地位的人。

今義:才能出眾的人。

【嘗與人傭耕】

古義:曾經。

今義:品嘗事物的味道。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古義:怎么,哪里。

今義:安全,平安。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

古義:編次

今義:次序;品質差等

【度已失期】

古義:估計

今義:限度,分寸

【將軍身披堅執銳】

古義:親身,親自

今義:身體

詞類活用

【大楚興,陳勝王】

王:名詞活用為動詞,稱王。

【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詞意動用法,苦于,因……而受苦。

【夜篝火】

夜:名詞用作狀語,在夜間,修飾動詞。

篝火:名詞用作動詞,用籠罩著的火,指鬼火。

【狐鳴呼曰】

狐:名詞用作狀語,像狐貍一樣。

【置人所罾魚腹中】

罾:名詞用作動詞,用網捕。

【將軍身被堅執銳】

堅:形容詞用作名詞,堅硬的鎧甲。

銳:形容詞用作名詞,銳利的武器。

【死國可乎】

死:形容詞的為動用法,為……而死。

【乃丹書】

丹:名詞作狀語,用朱砂。書:名詞作動詞,書寫

【法皆斬】

法:名詞作狀語,按照法律。

【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詞意動用法,對……感到奇怪。

【忿恚尉】

忿恚: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惱怒。

【皆指目陳勝】

目:名詞活用為動詞,用眼睛示意。

指:名詞活用為動詞,用手指指著。

【皆刑其長吏】

刑:名詞活用為動詞,懲罰。

【尉果笞廣】

笞:名詞作動詞,用竹板打。

【宜多應者】

多:形容詞作動詞,有很多。

【功宜為王】

功:名詞作動詞,論功勞

一詞多義

之:

輟耕之壟上(動詞,到,去,往)

悵恨久之(語氣助詞,無意起輔助音節的作用)

二世殺之(代詞,他,指扶蘇)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結構助詞,的)

楚人憐之(代詞,他,指項燕)

令辱之(代詞;他,指吳廣)

陳勝佐之(代詞;他,指吳廣)

殺之以應陳涉(代詞;他們,指各縣長史)

然足下卜之鬼乎(代詞;它,指起義的事)

次: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編次)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旅行或軍隊在途中停留)

會:

會天大雨(適逢,恰巧遇到)

與皆來會計事(集會)

王:

功宜為王(大王)

陳勝王(稱王)

將:

上使外將兵(帶領,率領)

項燕為楚將(將領)

為:

為屯長(擔任)

為天下唱(向)

士卒多為用者(被)

為壇而盟(修筑)

項燕為楚將(是)

書:

乃丹書帛曰(名詞作動詞,書寫)

得魚腹中書(書信,這里指丹書,布條)

數:

廣故數言欲亡(多次)

卒數萬人(幾,概數詞)

以數諫故(屢次)

數有功(多次)

乃: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表判斷,是)

陳勝乃立為王(才)

乃入據陳(于是,就)

號:

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動詞,號令)

號為張楚(定國號,宣稱)

以:

以數諫故(因為)

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經)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把)

祭以尉首(用)

蘄以東(表時間方位的界限)

殺之以應陳涉(來)

與:

與戰譙門中(和)

嘗與人傭耕(和……一起)

與皆來會計事(全,都)

行: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行列,隊伍)

乃行卜(進行)

行收兵(行軍)

故:

廣故數言欲亡(故意)

扶蘇以數諫故(緣故)

而:

奪而殺尉(表承接)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表轉折,但)

傭者笑而應曰(表修飾)

上:

輟耕之壟上(方位名詞,上面)

上使外將兵(名詞,圣上)

道:

道不通(道路)

伐無道(仁道,道義)

令:

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命令)

陳守令皆不在(縣令)

應:

傭者笑而應曰(回答)

宜多應者(響應)

等:

等死,死國可乎(同樣)

公等遇雨(用在名詞之后,表示數量多)

然:

然足下卜之鬼乎(然而)

吳廣以為然(正確,對的)

指:

卜者知其指意(通“旨”,意圖)

皆指目陳勝(指指點點)

欲:

廣故數言欲亡(想,想要)

從民欲也(欲望,愿望)

誠: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連詞,表假設,意思是如果)

從:

從民欲也(依從)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跟從)

比:

比至陳(等到)

其兩膝相比者(靠近)

當:

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正在)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當中)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應當)



置人所罾魚腹中(所:代詞,用在動詞前構成“所”字結構,相當于“……的東西”)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所:名詞,可譯為“處所”)



百姓多聞其賢(代詞;他,指扶蘇)

卜者知其指意(代詞;他,指吳廣)

以激怒其眾(代詞;他們,指起義的人們)

皆刑其長史(代詞;他們,指郡縣里被秦壓迫的人)

省略句

1.守丞死,乃入據陳:“乃”的前面省略“起義軍”。

2.廣以為然:“以為然”是“以之為然”的省略

3.上使外將兵:“使”后面省略代詞“之”,指扶蘇

4.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為”后面省略了代詞“之”或“其”,指吳廣

5.令辱之:“令”后面省略代詞“其”,指都尉

6.輟耕之壟上,“輟耕”前省略陳勝

判斷句

1.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者,……也是標準的判斷句式標志,后演化為……者或……也這都是判斷句)

2.當立者乃公子扶蘇。(乃……,是、為……)

3.未知其死也

倒裝句

1.祭以尉首——以尉首祭(狀語后置句,以尉首為狀語)

2.諸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定語后置句,苦秦吏是郡縣的后置定語)

陳涉世家重點翻譯

1.陳勝佐之,并殺兩尉

翻譯:陳勝協助(幫助)吳廣,一齊殺了兩個軍官

2.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翻譯:現在如果把我們的這些人冒充公子扶蘇和大將項燕的隊伍,替他們向全國發出號召,應當有很多響應的人。

3.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翻譯:何況大丈夫不死也就罷了,死就要干一番大事業來成就名聲。

4.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翻譯:(用土)筑臺并(在臺上)宣誓,用兩尉的頭祭天。

5.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翻譯: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貴種么!

6.籍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翻譯:即使僅能免于斬刑,然而戍守邊塞死的人本來也有十分之六七。

7.置人所罾魚腹中。

翻譯:放在別人所捕獲的魚的肚子里。

8.上使外將兵。

翻譯:皇上派(他)在外面帶兵。

9.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翻譯:(陳勝)又暗中指使吳廣往駐地旁邊的叢林里的神廟中。

間:私自,暗中。

10.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翻譯:燕雀怎么知道鴻鵠的志向呢!

11.茍富貴,無相忘。

翻譯:如果有朝一日誰富貴了,不要互相忘記。

12.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翻譯:現在逃跑也是死,起義也是死,同樣都是死,為國家而死,好嗎。

陳涉世家理解



1.起義的直接原因: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2.起義的根本原因:

天下苦秦久矣。

3.為起義所作輿論準備:

篝火狐鳴,置書魚腹。

4.“為天下唱,宜多應者”與孟子所主張的觀點相似,用孟子的話來說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陳勝、吳廣起義的策略是: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

6.文中寫陳涉發動起義"召令徒屬"時,直接向封建統治者挑戰,以激勵眾人的一句話是: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7.表明陳涉從小有遠大理想的一句是: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8.通過對天下形勢的分析,陳勝認為起義能夠成功的條件有四個,

第一是“天下苦秦久矣”;第二是“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第三“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胸有大志,正確謀劃。第四“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1、文章主要表現了陳勝怎樣的作用和才能?主要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①發動領導起義的作用,以推翻秦王朝

②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卓越的組織領導才干。

主要運用了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手法

2、全文的線索是什么?

以陳勝、吳廣的活動為線索。

3、“悵恨久之”“茍富貴,無相忘。”“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表現了陳涉怎樣的思想品格?

①不甘心受奴役;②同情同命運的人;③年少時就具有遠大抱負、志向。

4、陳涉起義的有利歷史環境(有利歷史條件政治形勢)是怎樣的?

①天下苦秦久矣;②統治集團內部發生矛盾斗爭;③九百人被逼上絕路。

5、“死國可乎”表現了陳涉什么精神?

為國事敢于斗爭和犧牲。

6、陳涉抓住了哪兩個有利于起義的敏感問題,提出了怎樣的起義策略?

借扶蘇和項燕都下落不明(或以為死,或以為亡),詐稱自己是公子扶蘇項燕的部下,以拉攏人心,讓更多的人加入隊伍。

7、這一策略效果怎樣?結合原文說一說。

取得了成功的效果①九百人敬受命②殺之以應陳涉③建立張楚政權,且發展迅速。

8、陳涉為起義做了什么樣的輿論準備,效果怎樣?

輿論準備:①魚腹藏書②篝火狐鳴③詐稱公子扶蘇項燕④行卜

效果:鞏固了陳涉的地位,堅定眾人起義的信心。

9、發動起義的關鍵是什么?吳廣是怎樣做的?表現了吳廣的什么才能?

并殺兩尉,獲得眾人支持;“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尉果笞廣。尉劍挺(劍拔出鞘),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并殺兩尉”;表現了吳廣的機智勇敢。

10、陳涉是怎樣動員戍卒并發動起義的?

①陳涉通過吳廣的計謀,用苦肉計來激怒愛戴他們的士兵(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

②就在此時,陳涉在士兵激憤的情況下來鼓動他們發動起義,充分利用"失期法皆斬"這一情況來說服他們。(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

11、綜合全文來看,陳涉具有怎樣的性格和才能?

①洞察時局,卓越的組織領導才干;②發動起義以推翻秦王朝的領導作用。

12、陳勝、吳廣的起義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據本段內容,作簡要分析。

偶然性:(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必然性:天下苦秦久矣,秦朝的殘暴統治使人們忍無可忍。在殘暴統治下,起義必然會爆發。

13、“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說明了什么?

表明輿論宣傳工作取得了預期效果,人們對陳勝十分敬畏,提升了陳勝的威信,能夠幫助陳勝在以后的起義中有足夠的領導效應,更多的士兵會遵從他的命令。

14、士卒為什么能跟陳勝、吳廣一起舉事?

①敬畏陳勝,愛戴吳廣,愿為他們效力;

②形勢所迫,因為“失期,法皆斬”,被逼上絕路。

15.“茍富貴,無相忘”表明陳涉什么態度?

不甘貧困,有改變現實的偉大抱負,有福同享的態度。

16.司馬遷為什么把陳涉歸入“世家”?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共一百三十篇,其中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世家》則是記載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但這僅僅是一個大略的劃分,對于某些歷史人物,作者有他的特殊考慮。陳涉則是又一個特例,他出身低微,是所謂“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起義后雖自立為王,但為時僅六個月。之所以列入世家,是因為在秦王朝的嚴密統治下首先發難,的確是非常之功。司馬遷在這篇傳記的最后寫道:“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卒亡秦,由涉首事也。”尤其意味深長的是,他在傳后全文引用了賈誼的《過秦論》來代替自己下贊文。這種不尋常的做法,更足以說明司馬遷所看重的是功業,而不以成敗論英雄。后來班固寫《漢書》,幾乎完全照搬《史記·陳涉世家》原文,并去掉“世家”的名稱,將陳涉與項籍合為一傳,為“列傳第一”,其貶抑之意不言自明。史家對歷史人物態度之不同,于此可見一斑。

17.“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體現了陳涉的什么精神?

他對這種生活不滿,內心迫切希望改變這種處境,同時表現陳涉年輕時就有非凡的抱負,有反抗命運的決心

陳涉世家關于失敗分析

李凱凱

陳涉者,陽城縣人也。,吳廣者,陽夏人也。首先交代了人物基本信息以后,司馬遷接下來就寫到:陳涉少時與人躬耕,休息的時候,陳涉和那些人閑聊,他說了一句讓大家覺得十分可笑的話:“茍富貴勿相忘!”(將來如果富貴了,不能忘記對方。)這句話和一個農奴的身份不符合,所以被人嘲笑,嘲笑后陳涉接著說了一句千古名言:“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小麻雀怎能懂得大雁的志向!)一直以來我們都以為這句話是寫陳涉與眾不同,更是寫這個農奴胸懷大志。

人不怕沒有高貴的出身,就怕沒有高貴的準備。

這種準備就是所謂的理想,孔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一個人在無法做什么的時候要看他準備做什么,這就是《易經》乾卦中的潛龍勿用。這也應該理解為陳涉的與眾不同吧。其實當我們看完陳涉世家,我們就會發現,是這句話成就了陳涉,正是因為這句話導致了陳涉最后的死亡。

陳涉固然有敢為人先的準備,但是這種準備僅僅局限于對于物質的追求和索取上。這就是所有農民起義失敗的最根本原因。陳涉吳廣起義、黃巢起義,李自成起義等等。一方面農民的切入點總是從改變現實需求出發、改變自己和農民的命運,另一方面他們又無法擺脫自己作為農民的欲望。所以陳涉世家開頭的“茍富貴勿相忘”就是陳涉成功的原因和失敗的理由,其實也是陳涉這一輩子的總結,更是陳涉這一輩子的評價,。

在陳涉達到了自己理想高峰的時候,《史記》對于陳涉的寫照是通過原來和陳涉一起耕地的一個農民口里感嘆出來的——入宮,見殿屋帷帳,客曰;“伙頤!涉之為王沈沈者。”(那人進入宮殿里,看見華麗的帳幕,驚嘆:好家伙啊,陳涉當了大王真闊氣!)此時的陳涉已經是享受第一了,他已經把自己架在了成功的位置上,進行成功的享受。他享受的不過就是農民沒有見過的金錢富貴,而不是君臨天下。

佛家有句話:“佛無本相。”佛即是世界的道理,也類似于儒家的大道,也就是這個世界上每個人的一切悲劇都是自己造成的,就好像陳涉一樣,他對于物質富貴的追逐也就是他一輩子的成功和失敗,也就是他自己的“相”。

司馬遷是儒家學派的人物,他用儒家的價值觀看人,我們可以理解:“茍富貴勿相忘”是對于陳涉的肯定,但是得到了富貴后呢,這是不是對于陳涉的否定呢?

陳涉世家背景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中國第一部傳記文學。這部書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至漢武帝長達三千多年的歷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52萬字,分為本紀、世家、列傳三種體例:包括十二“本記”(記歷代帝王政跡),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記諸侯國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歷史人物的言行事跡)。書中史料詳實,作者思想傾向也極為鮮明。例如課文《陳涉世家》,陳勝首事反秦,功大,故入世家。

秦始皇統治時期,大規模地興建宮殿和陵墓,以及筑長城、修驛道,對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極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賦稅負擔。同時,還制訂嚴刑酷法,使人民動輒觸犯刑律。秦二世繼位后,賦斂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難之中。“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這樣的殘暴統治下,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這就是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

本文是記這次起義的領袖陳涉、吳廣的傳記。文中真實、完整地記述了爆發這次農民大起義的原因、經過和結局,從中反映了農民階級的智慧、勇敢和大無畏的斗爭精神。文章也比較生動地描寫了陳涉和吳廣的形象。陳涉出身雇農,胸懷大志,有政治遠見,他要求人民從“苦秦”中解放出來;他聰明果斷,具有組織群眾、制定策略、指揮戰爭的卓越才干,不愧是農民階級的杰出領袖。吳廣雖然刻畫簡略,但從他與謀起義、誘殺將尉等事跡中,也表現了非凡的機智勇敢和反抗精神。在他們身上,都充分地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不甘忍受黑暗統治而“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英雄氣概。文章也寫到了起義軍內部的不和及自相殘殺,陳涉稱王之后的貪圖享受、信用奸邪、脫離群眾,表明了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本文在寫作上按事件的發展順序記事。寫起義過程,先寫起義的原因,起義前的謀劃,再寫起義的爆發和發展,直至政權的建立,脈絡非常清晰。在記述中,則采取了先因后果的寫法。寫起義的動議,則先寫暴秦的嚴刑峻法;寫起義的發生,則又先寫將尉的殘酷等等。都入情入理,有力地突出了起義的正義性。文中還通過典型細節的描寫,對起義的過程、轟轟烈烈的聲勢以及起義領袖的精神面貌,進行了較為充分的展現,從而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按《史記》體例,“世家”是王侯的傳記,陳涉不屬王侯,也把他列入“世家”,這是因為司馬遷認為:“秦失其政,而陳涉發跡,諸侯作難,風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發難”(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司馬遷敢于為陳涉立傳,并破格將其事跡列入“世家”,表明他對陳涉歷史地位及起義作用的重視和肯定,也表現了他卓越的見識!

陳涉世家寫作背景



秦始皇統治時期,大規模地興建宮殿和陵墓,筑長城、修驛道,并對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極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賦稅負擔。同時,秦朝統治者還制訂了嚴刑酷法,使人民動輒觸犯刑律。秦二世繼位后,賦斂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難之中。

在秦王朝的殘暴統治下,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二世元年七月大澤鄉九百人走投無路的命運,正是全國勞苦大眾處境的縮影,這也是大澤鄉的星星之火能點燃全國范圍農民起義燎原烈火的原因。由于當時秦王朝的力量還很強大,加之陳勝本人不善于團結內部和貪圖王侯生活,脫離群眾,這支起義軍經過短短六個月就失敗了,陳勝本人也被叛徒殺害。但在這次起義的影響和推動下,各路起義軍迅速席卷全國,使由秦始皇子孫萬世統治中國的幻想破滅,秦王朝僅存在了15年便被推翻。

陳涉世家解析

課文以陳勝、吳廣的活動為線索,生動地描述了這一場起義的發生、發展過程,鮮明地揭示了它的實質──一場得到廣大人民支持的、反對暴力統治的農民運動。文中的主要形象是陳勝,作者通過對典型歷史環境的描寫和人物語言、行動的刻畫,生動地再現了這位農民運動領導者和組織者的形象。陳勝年輕時“與人傭耕”,當時正值秦王朝的殘暴統治時期,階級壓迫極深。他不甘心受人奴役,同情跟自己同命運的人,從“悵恨久之”可以看出,他是在痛苦中思考如何改變這種受壓迫受奴役的地位,因此才對眾傭者說:“茍富貴,無相忘。”當眾傭者表示不理解時,他又進一步說道:“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說明他當時已有非凡的抱負,有反抗命運的決心,只是要等待時機到來后再施展自己的才能罷了。這樣的時機果然到來了。“(秦)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這是一個典型的歷史環境。二世是靠趙高搞陰謀上臺的,執政還不滿一年,最高統治集團當中就存在著深刻的矛盾;戍卒屯駐的地點大澤鄉距秦首都咸陽較遠,統治力量比較薄弱,易于突破;而因遇雨失期,已被置于死地的九百戍卒,則是一支可以依靠的力量。作為屯長的陳勝看出這是他實現自己抱負的絕好時機,于是跟吳廣商量,決定了“舉大計”的方針,盡管他也估計到有失敗的可能,但又認為“死國”是有價值的,顯示了他寬廣的胸襟。作者著重表現陳勝洞察時局的能力。陳勝對吳廣說的那一番話,實際上是一段很精彩的形勢分析。“天下苦秦久矣”,說明全國人民對秦王朝的殘暴統治極其憤恨,處處都蘊蓄著反抗的力量。長子扶蘇“賢”而被殺,二世胡亥“不當立”而“立”,必然加重秦王朝的內部危機,并由此引起更深刻的社會矛盾;楚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受荼毒最深,早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而當時的楚人又把他們的這種心情寄托在對項燕的懷念上。陳勝抓住了當時這兩個最敏感的問題,利用百姓不知二人存亡這一情況,提出了“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的策略,從而掌握了人心動向。他的這個策略的效果很快就得到了證明:起義軍到達陳的時候,已經發展成為一支“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萬人”的龐大隊伍了;在張楚政權建立的同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在危機時刻,陳勝的清醒與果斷是難能可貴的。對陳勝的組織領導才干,作者也描寫得極為生動。首先是為起義做輿論準備。陳勝、吳廣從卜者“然足下卜之鬼乎”的建議中,得到了借鬼神“威眾”的啟示,先以魚腹中書樹立陳勝的形象,然后“狐鳴”而呼,把陳勝的形象跟楚國的復興聯系在一起,順應士兵的愿望,從而進一步鞏固了陳勝在士卒們心目中的地位。其次是發動起義。關鍵是既要殺死兩尉,又要得到士兵的支持,所以先使吳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廣”,眾被激怒,然后動手,這又表現了陳勝的勇敢機智。就在群龍無首的時候,陳勝站了出來,先揭露秦的苛政,曉之以利害,然后用“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來堅定抗爭的信念。這一席話令人信服地說明,參加起義是士卒們的惟一出路;陳勝理所當然地得到了全體士卒的擁護。接著提出策略口號,并“為壇而盟”,一支團結戰斗的農民起義軍宣告組成。這支隊伍的迅速組成證明陳勝是一名,能夠招來這么多人來圍觀他有多。

陳涉世家主旨

《陳涉世家》課文節選的是《史記·陳涉世家》的前部分,主要敘述陳涉發動起義的經過和起義軍初期的迅猛發展形勢.文章屬于傳記體裁,著眼于表現陳涉在反對秦王朝暴政斗爭的關鍵時刻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以顯示他洞察時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組織領導才干.作者善于把握歷史事件的發展進程,又善于運用語言描寫,動作神態描寫等多種技巧來塑造人物形象,從而生動真實地再現了這一場偉大斗爭的圖景.按《史記》的體例,對全國政局有深遠影響的人的傳記才可以稱為“世家”,司馬遷將陳涉列入“世家”,是對這位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領袖的充分肯定。本文以陳勝、吳廣的活動為主線貫穿全文,記敘了這次農民起義的原因、經過和起義軍初期的迅猛發展形勢,著眼于表現陳涉在反對秦王朝暴力統治的斗爭關鍵時刻所發揮的作用。

陳涉世家賞析



《陳涉世家》是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吳廣的傳記。文中真實、完整地記述了爆發這次農民大起義的原因、經過和結局,表現了陳涉在反對秦王朝暴政斗爭的關鍵時刻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以顯示他洞察時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組織領導才干,從中反映了農民階級的智慧、勇敢和大無畏的斗爭精神。文章也比較生動地描寫了陳涉和吳廣的形象。陳涉出身雇農,胸懷大志,有政治遠見,他要求人民從“苦秦”中解放出來;他聰明果斷,具有組織群眾、制定策略、指揮戰爭的卓越才干,是農民階級的杰出領袖。吳廣雖然刻畫簡略,但從他與謀起義、誘殺將尉等事跡中,也表現了非凡的機智勇敢和反抗精神。在他們身上,都充分地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不甘忍受黑暗統治而敢于斗爭的英雄氣概。文章也寫到了起義軍內部的不和及自相殘殺,陳涉稱王之后的貪圖享受、信用奸邪、脫離群眾,表明了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作者善于把握歷史事件的發展進程,又善于運用語言、動作、神態描寫等多種技巧來塑造人物形象,從而生動真實地再現了這一場偉大斗爭的圖景。

《陳涉世家》一文在寫作上按事件的發展順序記事。寫起義過程,先寫起義的原因和起義前的謀劃,再寫起義的爆發和發展,直至政權的建立,脈絡非常清晰。在記述中,則采取了先因后果的寫法。寫起義的動機,則先寫暴秦的嚴刑峻法;寫起義的發生,則又先寫將尉的殘酷等等。都入情入理,有力地突出了起義的正義性。文中還通過典型細節的描寫,對起義的過程、浩大的聲勢以及起義領袖的精神面貌,進行了較為充分的展現,從而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文生動地記述了從大澤鄉起義到張楚政權建立這一段歷史進程,再現了陳勝、吳廣兩位起義領袖的英雄本色。陳勝有很高的階級覺悟,并且懷有“鴻鵠之志”。這表現在傭耕時與同伴的對話中,表現在并殺兩尉之后面對徒屬所作的講演中,尤其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話語,是對封建世襲制度的有力否定和批判。正是由于他富有遠見,他的話具有鼓動性,才能收到徒屬皆日“敬受命”的效果。作為起義領袖,陳勝和吳廣都能審時度勢、機智果斷,為起義作出周密的謀劃和部署。“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是陳涉等人起義的直接原因。面臨必死處境時,陳勝和吳廣當機立斷,密謀起義,決心率眾闖出一條生路來,說明他們對起義的時機把握得很好。二人密謀中,陳勝對時局作了精辟的分析,把握了“天下苦秦久矣”這一社會背景。在這種分析的基礎上,決定打出公子扶蘇和項燕的旗號——因為“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提出這一口號,則“宜多應者”。他們在卜者啟發下,精心策劃丹書魚腹和篝火狐鳴兩件“靈異”事件,騙過了其他戍卒的耳目。他們合演的殺將尉的雙簧戲,成功地點燃了起義的導火線,這些都能說明他們善于謀劃。后文中的“諸郡縣,苦秦吏者”照應上文“天下苦秦久矣”,“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與上文“宜多應者”相呼應,這兩句話的前后照應說明了陳勝的分析完全正確,體現了他洞察時局的能力。也正是陳涉這種謀劃、洞察的能力,才造成起義一呼百應,并迅速遍及全國局面。

陳勝、吳廣在密謀起義之時曾找人算卦,后來又在卜者暗示下演出了丹書和狐鳴兩出騙局。這種為推翻一個政權而造輿論的騙術,在中國歷史的改朝換代關頭屢見不鮮。當廣大群眾畏天命的意識很濃厚的時候,舉事者想要“威眾”,以種種騙術把自己表現成受命于天的超人是最取巧、最見效的手法。然而,陳勝、吳廣自己并不迷信天命,“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才是他們的真實思想。作者司馬遷更在記敘陳勝、吳廣行卜時,特意點破“卜者知其指意”,既“知其指意”,則“足下事皆成,有功”云云,至于“卜之鬼乎”,分明是在參與密謀。《陳涉世家》在行文中使此類騙術昭然若揭,《高祖本紀》中對劉邦制造的斬蛇之類的神話也持保留態度,這都體現了司馬遷進步的的歷史觀。

兩個將尉在大澤鄉起義中并沒有過失,他們和吳廣的一場沖突是起義領袖預謀的,但最終仍不免一死。這是因為他們是秦王朝勢力的代表人物,在殘酷的階級斗爭面前,充當了起義軍的對立面,故難逃成為犧牲品的命運。攻下蘄縣這第一個縣城后,陳勝和吳廣及時派葛嬰帶領人馬到蘄縣以東開辟新戰場,以便迅速打開局面,同時不失時機地立國稱王,建立起農民政權。這些都說明他們在起義初期戰略戰術運用得當,成功地擔當了領袖的責任。陳勝在戰斗中披堅執銳、身先士卒,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這些都是領袖人物不可或缺的素質,在陳勝、吳廣身上明顯地體現出來。

上述人物性格特點是通過具體事件或細節的記敘表現出來的,不難看出,《史記》在為一個個歷史人物立傳時,不僅記錄其生平大端,而且注意揭示人物的精神風貌,同時展示與人物活動相關的背景、環境,從而再現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畫面,這正是《史記》文學性的主要體現。



查辭海 chacihai.com baike-map 浙ICP備19001761號-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乡市| 平度市| 利辛县| 铜川市| 罗源县| 奎屯市| 沧源| 根河市| 阿拉善右旗| 翁源县| 东至县| 靖安县| 获嘉县| 唐海县| 道孚县| 武川县| 运城市| 新巴尔虎左旗| 黄骅市| 镇雄县| 云林县| 榆树市| 合川市| 磐安县| 海兴县| 泌阳县| 和田县| 承德县| 大冶市| 泊头市| 名山县| 台前县| 顺昌县| 平湖市| 高唐县| 兴化市| 象州县| 上栗县| 峡江县| 论坛| 灌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