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似曾詩 / 作者:譚嗣同 |
柳花夙有何冤業(yè)?萍末相遭乃爾奇。
直到化泥方是聚,祗今墮水尚成離。
焉能忍此而終古,亦與之為無町畦。
我佛天親魔眷屬,一時撒手劫僧祗。
|
|
似曾詩解釋: 《似曾詩》是清代譚嗣同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柳花夙有何冤業(yè)?
在古代中國文學中,柳花常被視為憂愁和離別的象征。這句詩問柳花為何早就有如此悲苦的命運。
萍末相遭乃爾奇。
這句詩形容作者與萍蓬相遇,說明他們的相遇是多么偶然和奇特。
直到化泥方是聚,
化泥指的是將塵土變成泥漿,這里表示只有等到被泥土掩埋后,才能真正聚集在一起。
祗今墮水尚成離。
墮水意味著沉入水中,成離意味著最終分離。這句詩表達了詩人對于命運的無奈,即使在死亡后仍然無法擺脫離別的命運。
焉能忍此而終古,
焉能指的是何以,這里表示詩人難以忍受這種命運的安排,無法忍受永遠與自己所愛的人分離。
亦與之為無町畦。
町畦是田地中的小路和田埂,這里表示詩人與命運無法相守在一起,無法共享平凡的幸福。
我佛天親魔眷屬,
這句詩表示佛祖、天神和魔鬼等超自然力量都在影響著人類的命運。
一時撒手劫僧祗。
撒手意味著放開,劫僧祗指的是襲擊僧人。這句詩表達了超自然力量在某個時刻放開手中的控制,對僧人進行襲擊。
《似曾詩》以婉約的筆觸描繪了詩人對于離別和命運的痛苦和無奈。柳花和萍蓬被用來象征人類的命運,詩人表達了對于離別和命運的深切思考和感慨。詩中運用了對比和象征的手法,將個體命運與超自然力量相聯(lián)系,凸顯了人類在命運面前的渺小和無力。整首詩抒發(fā)了對于命運的抗爭和對于離別的痛苦,展現(xiàn)了清代婉約詩的典型特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