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潼關 / 作者:譚嗣同 |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
|
潼關解釋: 《潼關》是清代譚嗣同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終古高云簇此城,
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
山入潼關不解平。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潼關的景象,表達了對潼關古城的贊美之情。詩人通過描繪高聳的云彩,表現出潼關城的威嚴和莊嚴。秋風吹散馬蹄聲,暗示著潼關作為重要的關隘,曾經是馬蹄聲不斷的地方,但現在已經不再是戰亂的景象。詩人還表達了對潼關地勢的贊嘆,河流和廣袤的原野仍然顯得不夠寬闊,而山巒進入潼關,也無法讓潼關變得平坦。
賞析:
這首詩通過簡潔而質樸的語言,展現了潼關城的壯麗和歷史厚重感。詩人運用高聳的云彩、秋風吹散馬蹄聲等意象,巧妙地表達了潼關作為重要關隘的輝煌過去和現在的平靜景象。潼關是古代重要的關隘之一,位于河流旁,山巒環繞,地勢險要。詩人通過對潼關地勢的描繪,表達了對自然地理的贊嘆和景色的美好感受。整首詩以簡練的文字,展現了潼關城的雄偉和壯麗,同時也抒發了詩人對故土的深情。
此外,詩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突出了潼關的特點。一方面,云彩高高簇擁著潼關城,顯示了城池的雄偉和威嚴;另一方面,山巒進入潼關,卻無法使潼關變得平坦,凸顯了潼關地勢的險要和地理特點。這種對比的手法使得詩歌更加生動有力,增強了詩人對潼關的描寫效果。
總之,譚嗣同的《潼關》通過簡潔的語言和對比的手法,將潼關城的壯麗和歷史厚重感展現得淋漓盡致,表達了詩人對古城的贊美和對故土的深情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