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纜船并敘 / 作者:譚嗣同 |
友人泛舟衡陽,遇風,舟瀕覆。
船上兒甫十齡,曳舟入港
,風引舟退,連曳兒仆,兒啼號不釋纜,卒曳入港,兒兩
掌骨見焉。
北風蓬蓬,大浪雷吼,小兒曳纜逆風走。
惶惶船中人,生死在兒手。
纜倒曳兒兒屢仆,持纜愈力纜縻肉,兒肉附纜去,兒掌惟見骨。
掌見骨,兒莫哭,兒掌有白骨,江心無白骨。
|
|
兒纜船并敘解釋: 《兒纜船并敘》是清代譚嗣同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兒纜船并敘
友人泛舟衡陽,遇風,舟瀕覆。
船上兒甫十齡,曳舟入港,風引舟退,連曳兒仆,兒啼號不釋纜,卒曳入港,兒兩掌骨見焉。
北風蓬蓬,大浪雷吼,小兒曳纜逆風走。
惶惶船中人,生死在兒手。
纜倒曳兒兒屢仆,持纜愈力纜縻肉,兒肉附纜去,兒掌惟見骨。
掌見骨,兒莫哭,兒掌有白骨,江心無白骨。
譯文:
兒童拖著纜繩的船
朋友們在衡陽泛舟,遇到狂風,船幾乎翻覆。
船上有一個年僅十歲的孩子,他拖著船進入港口,風引導船倒退,孩子連續摔倒,哭喊著不松開纜繩,最終拖著船進入港口,孩子的兩只手掌已經磨破。
北風呼嘯,巨浪激蕩,小孩逆風拖著纜繩前行。
船上的人們惶恐不安,生死掌握在孩子手中。
纜繩倒下,孩子屢次跌倒,緊握纜繩的力量越來越大,纜繩磨破了孩子的皮肉,孩子的手掌緊貼著纜繩前行,只剩下骨頭。
手掌上只有骨頭,孩子不要哭泣,孩子的手掌上有白骨,而江心卻沒有白骨。
詩意和賞析:
《兒纜船并敘》描繪了一個年幼的孩子在狂風暴雨中拖著纜繩,盡力將船拖入港口的情景。詩中通過生動的描寫,表達了孩子拼搏奮斗、敢于面對困難和生死考驗的精神。
詩中的孩子面對逆風和巨浪,不畏艱險,堅持拖著纜繩,盡力將船帶入港口,展現了他的勇氣和堅韌。他的手掌已經磨破,只剩下骨頭,但他依然堅定地前行,不畏困難和痛苦。
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孩子的頑強和堅毅,同時也透露出對生命的珍視和對困境的挑戰。詩中的意象和氛圍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充滿風雨和危險的船上,引發人們對勇敢、毅力和生命的思考。
這首詩詞通過對孩子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勇敢面對困難和堅持不懈奮斗的精神的贊美。它也啟發著讀者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能夠像這個孩子一樣,面對困難時堅持不懈,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目標。
總之,《兒纜船并敘》是一首生動描繪了一個年幼孩子奮力拖船的詩詞,通過對孩子的堅韌和勇敢的描繪,表達了對勇氣和生命力的贊美,同時也引發人們對于自己在困境中的堅持和奮斗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