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李學士使北 / 作者:司馬光 |
征蓋霜空迥,飄搖迎塞鴻。
虜牙侵海角,漢節下天中。
酒薄陰山雪,裘寒易水風。
邊聲不可聽,歸思浩無窮。
|
|
送李學士使北解釋:
《送李學士使北》是宋代司馬光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送別李學士北上的情景,表達了對他的思念和對國家邊疆的關切。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征蓋霜空迥,飄搖迎塞鴻。
虜牙侵海角,漢節下天中。
酒薄陰山雪,裘寒易水風。
邊聲不可聽,歸思浩無窮。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北方邊疆為背景,通過描繪邊塞的景象和表達對李學士的送別之情,展現了作者對國家安危的關切和對邊疆戍衛的思考。
首先,詩中的“征蓋霜空迥,飄搖迎塞鴻”描繪了北方邊塞的廣闊和遼遠,以及李學士踏上征途的壯麗場景。這里的“霜空”和“塞鴻”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表達了北方邊疆的嚴寒和邊塞的遼闊。
其次,詩中的“虜牙侵海角,漢節下天中”表達了對邊疆安全的擔憂。這里的“虜牙”指的是北方的敵人,暗示了邊塞的危險。而“漢節”則代表著中國的國家尊嚴和榮耀,下天中則意味著國家的中心地位。通過這樣的對比,作者表達了對邊疆安全的重視和對國家尊嚴的捍衛。
接著,詩中的“酒薄陰山雪,裘寒易水風”描繪了北方邊塞的嚴寒環境。這里的“酒薄”暗示了邊塞的艱苦生活,而“陰山雪”和“易水風”則表達了嚴寒的氣候和寒冷的風。這些描寫增強了對邊塞環境的感知,同時也凸顯了李學士北上的艱辛。
最后,詩中的“邊聲不可聽,歸思浩無窮”表達了對邊塞戰事的憂慮和對李學士的思念之情。邊塞的戰亂和邊界的動蕩使得邊塞的聲音無法被聽見,而作者的思念之情卻無窮無盡。這種對邊塞戰事和對李學士的思念交織在一起,表達了作者對國家安危和對友人的關切之情。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描繪北方邊塞的景象和表達對李學士的送別之情,展現了作者對國家邊疆的關切和對邊塞戍衛的思考。同時,通過對邊塞環境的描寫和對邊塞戰事的憂慮,詩中也蘊含了對國家安危和對友人的思念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