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韻子瞻和淵明擬古九首 / 作者:蘇轍 |
杜門人笑我,不知宥天游。
光明遍十方,咫尺陋九州。
此觀一日成,袞袞通法流。
竿木常自隨,何必返故丘。
老聃白發年,青牛去西周。
不遇關尹喜,履跡誰能求。
|
|
次韻子瞻和淵明擬古九首解釋:
《次韻子瞻和淵明擬古九首》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杜門人笑我,不知宥天游。
閉門的人們嘲笑我,不明白追求天道的行旅。
光明遍十方,咫尺陋九州。
光明照耀整個天地,雖然距離很近,但我的眼界卻受限于狹小的九州之內。
此觀一日成,袞袞通法流。
這種觀念一旦形成,就會廣泛傳播、普及。
竿木常自隨,何必返故丘。
竹竿和木杖常隨身攜帶,為何還要回到老家?
老聃白發年,青牛去西周。
老聃,即老子,白發蒼蒼之年;青牛是指傳說中的老子乘坐的神牛,去了西周。
不遇關尹喜,履跡誰能求。
未能得到關尹的歡喜,怎能追尋到他的足跡呢?
這首詩詞表達了詩人蘇轍對于追求天道、開拓眼界的思考和渴望。他被人們嘲笑為守在家中不知天下大事的人,但他意識到光明和智慧遍布整個世界,而自己卻局限于狹小的封建九州之內。他認為一旦這種觀念和追求形成,就會傳播開來,通達于世。詩中提到竿木常自隨,表示他隨身攜帶著行走的工具,暗示他不愿停留在狹小的九州,而是希望擴展自己的眼界。接著,他引用了老子和西周的典故,表達了對古人智慧和追求的敬仰和向往。最后,他提到不遇到關尹的歡喜,表示他追尋智慧的足跡并不容易,需要付出努力和尋求機遇。
這首詩詞通過對自身追求的思考和對古人智慧的向往,表達了詩人對于開拓視野、追求智慧和超越封建束縛的渴望。它展現了詩人的思想觸角和對自由思考的追求,同時也反映了宋代士人追求學問和超越傳統的風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