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李公擇赴歷下道中雜詠十二首 泛清河 / 作者:蘇轍 |
南北無多水,崎嶇未舍船。
何時好霖雨,是處有通川。
墳垅看書卷,興亡指道邊。
蒼芒半秋草,猶復較愚賢。
|
|
和李公擇赴歷下道中雜詠十二首 泛清河解釋:
《和李公擇赴歷下道中雜詠十二首 泛清河》是蘇轍所作的一首詩詞。蘇轍是宋代文學家、政治家,他的作品以詠史抒懷為主題,充滿了對社會現象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南北無多水,
崎嶇未舍船。
何時好霖雨,
是處有通川。
墳垅看書卷,
興亡指道邊。
蒼芒半秋草,
猶復較愚賢。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蘇轍與李公擇一起乘船泛舟在清河上的情景,并通過這個情景表達了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
詩的前兩句“南北無多水,崎嶇未舍船”,描述了南北方的河流比較干涸,而船只仍然必需,暗示了社會上存在的困境和艱難。接下來的兩句“何時好霖雨,是處有通川”,表達了蘇轍對雨水的期盼,期望能有一場大雨來滋潤干旱的土地,使之重新恢復生機。
接下來的兩句“墳垅看書卷,興亡指道邊”,揭示了蘇轍在泛舟途中看到墳墓旁的人們在讀書,他們希望通過學習來指導國家的興衰。這表達了蘇轍對教育和知識的重視,認為通過學習和教育可以挽救國家的命運。
最后的兩句“蒼芒半秋草,猶復較愚賢”,以自然景物的描繪來比喻社會上的人才。蒼芒是指秋天草地中的稻草,它們顯得凌亂、愚笨,但卻又有著一定的才智。這表達了蘇轍對社會上的普通人才的贊賞,認為他們雖然不及大才,但依然有其獨特的價值。
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一個泛舟的場景,卻通過對自然景物和社會現象的抒發,表達了蘇轍對社會和人生的思考。他通過這種抒發表達了對教育和知識的重視,以及對普通人才的肯定,展現了他作為文學家和政治家的獨特視角和思想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