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廬山山陽七詠 開先瀑布 / 作者:蘇轍 |
山上流泉自作溪,行逢石缺瀉虹霓。
定知云外波瀾闊,飛到峰前本末齊。
入海明河驚照曜,倚天長劍失提攜。
誰來臥枕莓苔石,一洗塵心萬斛泥。
|
|
游廬山山陽七詠 開先瀑布解釋:
《游廬山山陽七詠 開先瀑布》是蘇轍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山上流泉自作溪,
行逢石缺瀉虹霓。
定知云外波瀾闊,
飛到峰前本末齊。
入海明河驚照曜,
倚天長劍失提攜。
誰來臥枕莓苔石,
一洗塵心萬斛泥。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蘇轍游覽廬山山陽時的景色和感受。他在山上看到了一條流泉自成溪流,在行走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塊石頭上的石缺,從中流出的水形成了美麗的虹霓。蘇轍認識到云外的浩渺波瀾,感嘆飛瀑流落到山峰前,展現出宏大的氣魄。他進一步描繪了水流入海后明亮的河水,但長劍卻失去了提攜,暗示了人們在面對壯麗景色時可能會忽視內心的修養。最后,蘇轍希望有人能夠來到這片山間,躺在莓苔石上,洗去塵心中的萬斛泥沙,尋求內心的寧靜與凈化。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山間的自然景色和物象,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人心的思考。蘇轍以流泉、石缺、虹霓、山峰等景物為線索,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寫,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微妙關系。他認識到自然的浩渺和壯麗,同時也提醒人們要保持內心的平靜和修養。
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修辭手法,如自然景物的擬人化(行逢石缺瀉虹霓)、對比與借景(定知云外波瀾闊,飛到峰前本末齊)、意象的轉換(入海明河驚照曜,倚天長劍失提攜)等,使詩詞更具藝術感和表現力。
整首詩詞以山水之景為背景,通過自然景觀的描繪,展現了作者的感慨和對人生的思考。同時,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對心靈凈化和追求內心寧靜的愿望,呼喚人們要重視內心世界的培養,追求真正的心靈自由。
這首詩詞在形式上也符合宋代詩詞的特點,運用了韻律和格律的要求,結構嚴謹而有韻味。整首詩詞字字珠璣,意境深遠,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