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歙縣歲寒堂 / 作者:蘇轍 |
檻外甘棠錦繡屏,長松何者擅亭名。
浮花過眼無多日,勁節凌寒盡此生。
暗長茯苓根自大,旋收金粉氣尤清。
長官不用求琴譜,但聽風吹作弄聲。
|
|
歙縣歲寒堂解釋:
《歙縣歲寒堂》是宋代文學家蘇轍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歲寒堂景色和其中的琴聲,表達了作者對堅韌不拔的品質和追求純粹藝術的態度。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檻外甘棠錦繡屏,
長松何者擅亭名。
浮花過眼無多日,
勁節凌寒盡此生。
暗長茯苓根自大,
旋收金粉氣尤清。
長官不用求琴譜,
但聽風吹作弄聲。
以下是對詩詞的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歙縣歲寒堂為背景,描繪了它外部的景色和內部的琴聲。首先,詩人形容檻外的甘棠花開如錦繡的屏風,給人以美麗的視覺感受。接著,他提到了歲寒堂前的一棵高大的松樹,問道這片亭子的名字是由誰來取的。通過這樣的描繪,詩人展示了作者對自然景色的敏銳觀察和對藝術的贊美。
接下來,詩人表達了對生命短暫和人事變遷的思考。他說浮華的花朵只能在眼前閃現片刻,而真正強大的品質和精神卻能經受住嚴寒的考驗,貫穿一生。這種勁節的堅持和不畏艱辛的精神是詩人所推崇的,也是他自己追求的人生態度。
在最后兩句中,詩人以暗喻的方式表達了對琴藝的追求和創作的態度。他說暗長的茯苓根自有它的底蘊,旋收的金粉氣更加純凈。這可以理解為作者認為真正的藝術才華是內在的,而不是依賴外在的虛飾和表面的華麗。他認為優秀的琴藝不僅僅是求得琴譜的技巧,而是要傾聽自然的聲音,隨風彈奏出真實的音樂。
《歙縣歲寒堂》這首詩通過對景色的描繪和對琴聲的隱喻,表達了作者對堅韌不拔的品質和對純粹藝術的追求。詩中運用了對自然景物的形象描寫和對琴聲的象征意義,展示了蘇轍深刻的思考和對真實和純凈的追求。
|
|